一个社会如果还是一味踟蹰于族群间的地位及利益之讨价还价,辗转于谁主谁客、谁先谁后,抑或让多让少、分多分少的课题,实际上乃一种非生产性的内耗。当其人仍在相互拉扯、推挤、倾轧之际,别国早已高瞻远瞩、大步向前去开创更美好的新领域、新格局、新境界了。
无奈,思维往往足以决定一个社会的品质,尤其在民主进程不太顺利的专制或半专制社会,少数者的封闭、短视、偏狭、僵化思维,更容易左右了整个社会的气候和走势,包括酝酿出不容挑战的至高、至尊、至圣之意识形态。思维上的欠缺制衡,诚如权力上的欠缺制衡那样,只会造就当权者的懒惰、顽固和傲慢,深陷于既定的思考和行为模式,结果把大家都拖累了。
民主的本质之一乃对公权力的用心,乃至严密的监督和纠正,而不是崇仰和膜拜,惟有尚搞不懂民主为何物的社会,才会合理化公权力的“大家长”或“大主教”角色。虽说不是所有社会一开始即具备足够成熟的公民(尤其中产阶级)来参与和完善民主之架构及运作,但若一个社会经半个世纪后仍培养不出能觉悟、理解、关心,乃至信奉民主原则及体制的独立、活跃、理性之有机公民共同体,只能说是“太不争气”。
更令人遗憾的是:如此社会还滋生了一批勤于、精于把民主,包括其背后之自由主义和个体主义琐碎化、犬儒化、虚无化,甚至妖魔化的“说客”或“枪手”。在舆论、媒体、学界均未充分自由、自主、开放的语境下,如此明显在为当权者涂脂抹粉、帮腔作势,有时候甚至还替其攻讦政敌、围剿“乱党”的专业或半专业“文化特工”,说实在的,还真的有“功”于障碍政治文化的进化。
乃至,如此社会或根本不在乎厘清什么是政治,一概把政治视为赤裸裸的利益争夺和瓜分,有的动辄高呼“不要政治化”,似乎政治是会坏了一锅粥的老鼠屎。事实上,政治乃中性的,对于心术不正者来说,是争权逐利、巧取豪夺的游戏,然对于心系社稷者而言,则是经世治国、保民利生的正经大业,诚如《论语‧颜渊》所言:“政者,正也。”
社会需要政治来挺立自由、平等、公正、和平、宽容等价值和秩序,就不能不超越族群、教群等认同和意识形态窠臼来建构世俗的公民性。惟当掌权者不愿改变,乃至不愿思考的情况下,大家就只好继续“被族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