霹雳这个巴占新村,历史确实悠久。单说整合咖啡山培基小学、狮尾育南小学及红毛丹路光华小学,三校合一的巴占公立小学,可是远自1951年遵奉《紧急法令》迁徒的因缘了。
时至今日,巴占的风景,全变了。经济生计呢,也显得沉静寂寥。商店,撇开空置的,不说,开店营业的,林林总总,类型类似:饮食、杂货、服装、手机、诊所、车行、剪发和美容。
当中,剪发和美容犹多。一排望去,都是。几乎每一条大街,楼上楼下,皆有一间以上。不但这样,还有一些招收了在职培训的学徒:边学,变做。个别的店面,还是连锁店。
这样的景观,和各地新村所见颇为相似,似非偶然,而是老化之中的城镇共有的现象。毕竟,少了锡矿当年驱动的风光,经济再没有活力,我们怎么留住当地一个个人才呢?
现有的那些发展,相信都为了应对内需所求。房地产,也不例外。可是,人口相续往外流失,市场已经饱和,那一些晚近刚刚开发的产业,最终到底要卖给什么人呢?
这些年月,华社、华教、华商乃至华基政党,所共同面对林林总总的尴尬,因此也可以理解了。一切,就像一条链带,间中断了一节,族群的薪火,怎么传承千秋万代?
人口比率的萎缩,不但选区的结构随之改变,就是卖吃的,也要认真考虑清真式的。一间间华资的中小型企业青黄不接之后,谁在后防供养华教的生存?所谓华社,界定宽松,门庭也疏疏落落。
巴占新村如何重新出发,走出困窘?报告书和蓝图说的,字里行间,天马行空,没有主义,也没有主意。大家吃的喝用的,都是祖先当年留下的老本。再过一代人,还剩下什么呢?
《东方日报》报道民主行动党巴占州议员张志坚先生现在还说:巴占的商业、工业或社区,如今也治安不靖,商家和居民都深感不安了。那么,巴占怎么转型,再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