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福建人,虽也会一点福建话,但已“生銹”了不少,不管怎样,听倒是没问题,而且很乐意听到更多人使用福建话——相对于我比较陌生的广东话。实际上,我听广东话也没问题,但讲就比较难了。换言之,广东话并非我原乡的本土话,福建话比较是,但我更加本土的语言却是海南话,小时候也的确用过海南话思考。另方面,我对登嘉楼马来方言也多少熟悉。
无论如何,不论原本熟悉什么方言,大部分人经过中小学的洗礼,尤其再加上大专几年的“浸礼”后,基本上都斗不过“本土华语”、“本土英语”和标准马来语的“同化”(或许除了广东话和福建话还能局部坚守阵地)。由于后来选修中文,甚至在中文系教书,日常生活中所频密接触和使用的,更多又是所谓的“标准普通话”了。至于“本土英语”和标准马来语,也渐渐得腾出更多空间让位给比较“标准”的英语,尤其英式英语。
而今思考起来,海南话、福建话、登州马来方言、本土华语(其中又有瓜登版和“普通版”之别)、本土英语,甚至标准马来语,多少还是我的“本土语言”?还真有点困惑。本土的定义为何呢?是生活中最常接触的吗?还是原乡所流行的?抑或原生家庭所继承者?我今天的思考,基本上都在用普通话,偶尔夹杂英语,它们恐怕已经超越“本土”,而成为“自我”的一部分了。若说语言是“家园”的话,那我好像早已搬家和换新家很久了。
也许本土方言已不足道了(连广东话和福建话也频遭香港粤语和台湾台语“入侵”),只讲求本土华语就好,应尽力捍卫或挽救其“本土性”和特殊价值。虽说瓜登、麻坡、槟城、古晋和亚庇的本土华语恐怕都有点不一样,但毕竟都是“兄弟华语”,互动一段时日,自然就会衍化出“普通版”。只怕随著越来越多本地华人来往中国大陆,加上到访我国的大陆人越来越多,这“普通版”也会自然而然地和大陆的普通话越走越近。
本土华语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软实力,才能在语言大海中不被淹没,这可有考我们本地“华语人”的创意和毅力了。可惜我任职的中文系没有本土华语的研究或课程。更绝的是:这学年以来,系里越来越国际化,不仅中国,也有韩国和吉尔吉斯坦交换生,而他们只懂普通话。今天两位吉尔吉斯坦同学还的确和我投诉:听不懂这里的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