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岁,1951年,他就读(马六甲)培德女校二年级。班上有一位周姓的小恶霸,他经常饱受她拳脚欺负。时过44年之后,1995年缅怀此事,他在〈感谢晨钟夜学〉的文章里说:“至今仍恨她。”
结果,那年(据说)他的母亲将他转至英校,他说:“我太高兴,不用再看到那个王八蛋,也不去问她原由。”背后的原由到底是什么,他的母亲谢世了,他也父亲也是。我们再也追问不了。
但是,每每想起沈慕羽令公子沈墨美医生在《晨钟夜学六二回顾特辑》(马六甲:晨钟夜学;1995)发表的本文(页133),我总是心存狐疑。他的父亲可是何许人呢?
堂堂正正的沈校长就连一个二年级的小恶霸,也制服不了,乃至请出先慈要孩子转校应急?是不是母亲大人的意思,也就算了。可是,当中的逻辑何在,当中的凭借何存?
恕我鲁愚,百思之下,到底不解。读及教总总务陈清顺校长在500名华社代表出席沈慕羽逝世四周年纪念日上,代为宣读的那一篇公祭文,这样的对照,毕竟耐人寻味:
“呜呼沈公,您一再叮咛:‘华人的命运操纵在华人手中,华校的命运,同样地操纵在我们的手中,我们要站稳立场,有气质,有原则,不投降,不妥志’。”
这话听来当然是不错的。华校的命运,当然操纵在我们的手中。但是,如果一个个的家长,因为儿女碰上了小霸凌,不得不将之转往英校;请问,这是怎样的气质和原则?
因为这样,如果华社按照公祭许下的承诺,“必将秉承沈慕羽的精神,对于一切不利华教的施政,抗战到底,绝不罢休”云云,恐怕这般的精神,说句不怎么“政治正确”的话,还是存有一点点美中不足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