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读大马经济?目前较常用的一个方法是:把大马定位为中高收入国。
按世界银行分级,当前200多个国家与地区中,中高收入国有约40个。
就大马来说,面积为约33万平方公里,人口近3000万,在世界上的排名个别为约第64与45。在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GDP)排名为第41,而人均收入则为第66名,虽低于新港韩的第20、24与37,却高于中印菲越的第98、116、122、137及印度的140。可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只是,若考虑及大马的丰富资源,则未免令人失望。
何以在这4个级别中,中高收入数目最少?学界习惯用中高收入国陷阱来形容之。说它是陷阱,是因为,从发展阶段的角度看,低收入国与中低收入国,由于潜能,如廉价劳动力大量存在,较易靠投入大量尚未充份利用的各类生产要素,来驱动增长,可进入较高阶段后,就需要改变增长的方式,从依靠单纯的人力、物力、资本、低效率、低技术、低生产力的粗放型增长,转型为依靠较高素质的劳动力、技术水平、效率、生产力,高增值的集约型增长方式。
若不能从高耗能、低资源利用效率、盲目投资或重复投资于生产性低的经济活动,转向低耗能、高资源利用效率、高回酬与高增值的生产性投资,就无法突破中高收入国陷阱。
大马的问题就在于,虽然已在1990年代进入中高收入国层次,可却无法摆脱1990年代的粗放式增长与低薪资政策。此点,也可从大量廉价外劳的存在中一窥究竟。更重要的是,我国工作人口中,有约75%属于低技能劳动力(Unskilled Labor)。
实则,许多外资长期以来便抱怨,大马缺乏适用的人才,使得他们不能把高层次的经济活动移来大马。此外,我国投入于研究与开发的资金,也长期低于GDP的1%!更遑论研究人才的素质。此点,也可从大量年轻劳动力流向外国,尤其是新加坡的现象中一窥究竟。
这实质上已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使得高素质的人才与高增值的经济活动,较难在本土生根壮大;其结果就是,普罗大众的薪资长期停滞,外加上货币贬值(由通胀致成),总的来说,除公务员外,许多大马人的实际生活水平,已低于1990年代!也就是不升反降!如何使一般薪资跑赢物价与屋价,已成为当务之急。若无法突破这个陷阱,也将危及政权。
自1998年以来,我国联邦政府已年年赤字,国债与家户债务也已个别升至GDP的约54%与77%!不但制造业衰退,搞农业的大集团也因地价高,缺乏劳动力等而出走。其结果投资占GDP的百分比长期卡在20%上下,出口增长率也不再有1990年代初那双位数的高增长速度。
在这种情况下,就只好依靠公私部门的消费来推动增长,可由于是依靠债务,而非生产力与实质的高收入来推动,它也是难以为继的,且会留下不少手尾给后代。这就是长期陷入中高收入国陷阱的后果──贫困化增长。若无突破,大马可能会成为消失中的中层(Missing Middle),成为另一个菲律宾!
若要脱困,出路就在于搞本质性的结构性改革,如消除不劳而获的食利行径;全面提升人力素质,加快技术进步与良好治理等,以便实现可行与可持续的包容性增长(Inclusive Grow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