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而言,宗教主要在于提供人们一个可安身立命的寄托,同时也通过其发掘生命的意义,乃至万物的本源、本真、本质、本体等,以获得终究的救赎或解脱。从社会层面而言,宗教则有启蒙、教化、规范、整合、协调、安抚、祥和,乃至凝集、激励、鼓动人心等作用。质言之,如说宗教信仰皆带有功利性,其实也没差太远——如果对“功利”的界定,不光局限在负面意涵的话。
于是乎,某些看法认为华人民间信仰偏功利性,其实大体上也没错。人们求神拜佛,不外是求平安、顺利、幸福、健康、好运、成功、痊愈、姻缘、生育、发财等,或求签祈盼神明能先“预告”或“指点”一番,好让心里有个谱。实际上,恐怕不仅民间信仰,所谓主流或“正信”宗教之信徒,多少也会向本教神明做出同样的祈求——尤其祈盼“神迹”,所以彼此之间于这方面恐怕没什么“高低”或“优劣”之分。
无论如何,主流/正信宗教一向自持比较“文明”或“正当”的,应是除了容许祈求,也具备“教化”之宗旨和功能,即不仅协助或打救信徒,也积极教育、辅导、改造之,令其不仅是有求于宗教,也能因宗教而成为更好的人,比如乐于行善、奉献、分享等。然而,若从教化角度来判定民间信仰不如主流/正信宗教,也未必恰当,因有些民间信仰其实也具备类似的宗旨和功能,只是因条件限制,发挥得不如相对组织化的主流/正信宗教那么完整而已。
某些主流宗教人士惯于通过有色眼镜检视民间信仰,聚焦、渲染其种种粗糙的功利性面向,轻率地一概而论,断定其弊多于利,或者水平低下,其实不太公平。毕竟,民间信仰出于民间,原本就比较缺乏如主流宗教那样的优越条件——尤其源自官方的各种制度化支持,如经济资助、安全保障、人才培养、教学设置、学理研究等,所以其思想内容和教化机制,难免还处于“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之阶段。
事实上,某些主流宗教原本亦属地方性或部落性的民间信仰,后因知识分子之诠释、政治势力之扶持、经济上渐入佳境,乃至正好迎合特殊历史语境之需求,才渐渐发展成今天的规模。易言之,今天的民间信仰若善用手中资源,致力改良,加强义理和教化功能,不无逐渐发展成普世性宗教的机会。当然,间中要面对主流宗教有欠同理性的态度,也是一种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