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来到马来亚半岛的历史超过千年,但开始大量南迁并且在这里落地生根则是近两个世纪的事。想当初有些中国人是被当做猪仔骗到这里当苦力,然后胼手胝足闯出一片天。在20世纪初橡胶业兴起时,拿起斧头和锄头就去打芭(开发芭地的意思)种橡胶。省吃俭用,储蓄了一点钱就从友族手中卖下土地,由胶工变成小园主,再由小园主变成大园主,但生活却没有因此变得奢华。而那些从商者,也是踏实地从小生意做起,不会冒然的去做高风险的买卖。
为何先辈们总是一步一脚印地去经营他们的事业?那是因为在家乡匪祸频传,返回老家可没好日子过。但到了这里又没有靠山,一切只能自力更生。有了生活的压力,就必须设法渡过难关,凭借著不畏艰苦的求生毅力,终于在这块土地安生立命,也因此奠定了在这里立足的竞争力。
在这里土生土长的中国迁民的后代,尽管在本地政府的保护政策下没受到保护,在教育资源与经济资源的不公平分配作业下,反而激发了求生意志。因为大学录取率的固打制,过去所有要进入本地大学的华裔子弟几乎都要经过大学先修班的洗礼,能过得了这一关的,进入大学后,程度远远超越那些预科班出生的学生,华裔生的这种竞争力是在不公平的起点造就的。
此外,一开始就切断国立大学升学路的纯种独中生,凭借统考成绩就能到世界知名大学继续深造,这种竞争力也是环境迫出来的。再者,本地创业经商环境限制多,愈来愈多的大马人选择到国外打天下,而且大多数均能展现竞争力,这种竞争力也是被环境迫出来的。还有,我国的专业人士不断被国外以优越条件所吸纳,这点是我国的专才很有竞争力,以及我国政府缺乏竞争力的一种结果。
追根究底,原来人是要被激发危机意识才会培育出竞争力。看来人民要帮助提升国家竞争力,唯有激起政府的危机意识,必要时改变那些人的所处环境。在多变的环境下,人的头脑才不会僵化,人才会可能找到同理心,以及明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浅显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