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与8日,美中两个大国(也有人称之为G2,2大集团),将个别举行总统大选与中国共产党第18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十八大)。
就中国来说,理论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应是最高权力机构;只是,在实践中,以党领国,以党指挥军的中国,中共全国代表大会反而更引人瞩目。这个大会负责选出中央委员会,而其权力核心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委的人选,更是关乎中国未来走向的领导班子。
对于未来中国整体的发展趋势如何?是个众说纷纷的课题。为此,巴生老友会在10月14日(星期天)请到马大中国研究所的研究员饶兆斌博士,来解读中国的可能前景。按饶博士所说,目前学术界流行4种解读中国前景的观点。
一为过度的悲观论,此论点已存在多年,认为中国即将崩溃,惟迄今尚未实现;另一或许是过度乐观的看法是,中国现有的中国模式(或称为北京共识),是个能为中国带来实惠,也能为世界提供新参考模式与希望的新典范。惟也有人认为,这是旨在让中国陷入自得自满陷阱,“捧杀”中国的高明手法。
除了这两个较各走极端的论点外,还有韧性威权体制与停滞性威权体制论。韧性体制论认为,现阶段的中国,已建立了制度化的权力交棒与接棒制度,且是个有序的集体领导制,而非一个人说了算的个人独裁制。换言之,毛泽东、邓小平式的个人威权时代已不复存在。此外,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目前为9人,下次可能是7人)内,也有派系的相互制衡,如较平民取向的团派与较精英取向的太子党、上海帮派系。这就使得政策只能渐进演变,而较难出现剧烈的大转弯。
中国的这些领导班子虽非经由全民选举产生,而是由内部高层妥协选拔出来的,可其选拔标准,多依据实绩,也就是曾在某个地区或某方面,有过不俗表现者,方有可能入选;因此,他们多是实力派。基本上,这个领导班子,也允许各地方尝试各种实验,是所谓的游击队式决策方式。
至于停滞性威权,是说这个体制已走到了一个非进行重大体制改革不可的阶段。尽管过去30多年来,中国在经济上取得了令人侧目的成就,可在这过程中,也付出了各种社会、生态环保、人权等的极大代价。此点,也可从近年来的仇富、仇官,群体性事件中一窥究竟。实则,目前中国的维稳费用比国防支出还高!此外,过去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也致成了新的既得权益集团,如太子党,他们掌控了各主要政经部门与领域,成了中国进行进一步改革的最大障碍,是所谓的改革的悖论(Paradox of Reform)。
个人觉得,所谓的韧性威权,也颇适用于新加坡,而停滞性威权论,则颇适用于大马,如1971年出台的新经济政策,也同样致成了新的既得权益集团,他们也同样地,成了不愿意改革自己的短期利益,以实现宏大长远国益民益的改革阻力集团。这种在前一阶段是改革份子,后一阶段是反进一步改革份子的史例多的是。就中马言,这也涉及了中共与巫统党员成份的变化,如目前中共党员中,工农阶级占比已少于4成,而巫统的支柱,也从教师变为工商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