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鹤尧10月13日辞世。一个马来西亚的华社做人厚道,一如既往,坊间溢美之言,此起彼落,多矣。但是,1991年12月29日凌晨3时柔佛古庙山门被拆事件,郭氏到底曾经扮演了什么角色?
《新山中华公会75周年纪念史料专辑》(新山:中华公会;1997)的文章(页85-93),显得政治正确,说了一点,不说一点。事情的经过,南方学院中文系主任安焕然博士在〈捍卫柔佛古庙的完整〉,所透露的则有这段演绎:
古庙若肯搬迁,政府将免费提供义兴路一段15英亩的政府保留地给予另建新庙,而且中华公会可向州政府要求古庙500万元征用土地赔偿金作建筑费。郭鹤尧认为这是个不错的献议,但5帮会馆除琼州会馆,其馀4帮都反对易地重建,尤其是对古庙有深厚感情的潮帮更是激烈反对。
华社上下激烈反对之下,《柔佛古庙专辑》的大事记录:“1991年8月21日,郭鹤尧呈函辞去新山中华公会会长职。虽经挽留,但他辞意坚决,而由曾振强接任。”(页89)
但是,郭鹤尧当初为何“辞意坚决”?何况,接任的曾振强前不久接受专访,声援了马华总会长蔡细历医生的说辞,古庙山门没有被拆,而是因为规划标准制定的Set Back因此后挪。
既然这样,郭鹤尧何需辞去领导呢?耐人寻味的是,说起郭鹤尧,舒庆祥的《走过历史》(新山:彩虹;2000)乃说:“(郭鹤尧)参与与协助,解决了许多具争论性的课题,如宽柔四小迁校问题,柔佛古庙问题……”。(页202)解决不解决,俱往矣,死者已逝,现在总算可以盖棺定论了。是是非非,曲曲折折,不再需要遮遮掩掩了,江湖之上,知情的,书上一笔,补上一句,为柔佛古庙的晦涩历史,留下真相,也为郭鹤尧一生的功过,做出合乎公意的公论:他不是完人,并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