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是出于忧族心切,或是谋略性考虑,前首相马哈迪最近常叹马来人分为3大集团,会危及马来人的前途,甚而至于使非马来人成为造王者,迫使巫统或国阵,不得不向非马来人让权让利。
做为一位前首相,不时发出这种狭隘的言论,未免太过令人失望。相比之下,前首相阿都拉反而令人感到具有全民首相的风范。马来人为何会分裂?首先,一向以来,马来人这个文化/政治群体,本就不是铁板一块。早在1940年代,便已有左右翼之分。此外,伊斯兰党自1950年代以来,便是一股不小的势力,如在1959、1964与1969年的大选中,便取得国会议席104席中的13、9与12席。
实则,大马族群政治的一个特点是,在大选中,竞争最激烈的并非马来人对非马来人,而是马来人对马来人,或非马来人对非马来人。如在乡区的巫统对伊党,或在城镇的马华公会或民政党对行动党。应该说,这种内族群对垒,也有助于减低族际政治竞争。
其次是,马来人的分裂,有其结构性因素,而非完全是个人因素致成,尽管,马哈迪本人的独断专行也强化了,或加速了这一趋势,如越过最高元首,去掉前副首相安华的职位。伸言之,若说,有个人因素致成马来人分裂,马哈迪就是最大的致成者。指责某人做首相而致成马来人分裂,是经不起推敲的。
马哈迪在位22年,若施政公平得当,只会强化马来人及全民间的团结,而非分化与分裂。有人说,巫统每隔约10年,便会出现大分裂,这也与马哈迪的作风颇有关系。
深层地看,随著经济的增长、人口的迁移、都市化与全球化等的综合作用下,马来人内部的异质化与利益、价值观等的分化、多元化,是难以避免的,这是个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变化。
1970年代前,马来人多为农民、渔民,多居乡区,可之后,已多转为产业工人,从事服务业的劳动阶级或公务员;这种职业与居住形态的改变,自会减低马来人的同质性,也就是,提升其异质性。外加上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马来人怎么还可能铁板一块?
有趣的是,马来人的内部多元化,反而在某些方面强化了族际合作,与提升了族群间的同一性与同质性。如有更多的各族人民,尤其是新生代,都在享用或追求同样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文化,也同样地成为房奴、车奴,同样地过著超前消费,欠了一身债的人生。
说得极端些,自上而下是团结不了全民的国民团结政策,其团结作用,反而比不上自动自发的消费主义的团结作用。我们甚至看到,还出现了跨族群的拥护英语教数理的跨族群盟!谁说大马人不团结?
就马来人而言,深层地看,被骑劫了的新经济政策,虽养出了一批有钱有权的少数特权阶级,可也剧化了内部的阶级分化,从而削弱了巫统的正当性,更为伊党与公正党的壮大,提供了养份。若说马来人分裂剧化,根源就在于内部出现了掠夺性阶级(Predatory Class);若否,即便有人想做首相(谁人不想做首相?),也没有动员的社会基础。
显见,要团结马来人或全民,治标之方就在于搞好良好施政,反腐倡廉、透明政务、公平施政,以及创造体面的就业机会,搞好治安等等,而非什么虚而不实的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