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不久前回老家一趟,因此次比较有走动和“接触人”,所以又听到曾经熟悉的语言:富本地韵味的华语。当下的感觉还真奇妙,即诧异又温馨,因我已几乎忘了有如此夹杂本土福建腔,甚至些许马来腔的华语,再度体验,简直有种“恍若隔世”的感怀。
中小学时候,本土华语流行于同学之间,讲起来十分带劲,虽不是昂扬顿挫,甚至有点像“吼叫”般的粗野,不时穿插夸张的“哦喂”,但就是土得够味。其实,我从没意识到这是“一种”华语,毕竟太习以为常了。而今在外,接触过各种华语,包括所谓“标准”的大陆普通话和大马华人之间比较“正规”的华语(学校和媒体华语),乃至“华洋杂陈”的新加坡华语后,才骤然发现原来家乡的“土华语”是有其典型性的。
实际上,今天华社年轻一代讲的华语都已相差不多,包括我家乡的年少者,一般上都不再讲本土华语。这恐怕得归功于传播科技的发达,不仅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华语都开始相互浸透、濡染、杂糅,而台湾和中国大陆的华语显然越来越占居主导优势。我20年前来到首都升学,听到几位同学口吐标准华语,简直惊艳——也有点感觉“突兀”,然今天却“见怪不怪”了。不仅如此,自己到大陆留过学后,也开始受普通话影响,一迳自我“突兀”起来。
本土华语敌不过标准华语,显然因没有系统化、标准化,所以本质上是比较随性、零碎、片面、表层的,无以成为较具稳定、全面、深层、抽像的文化创造性和生产力的语言。易言之,与诸多方言一样,其不过是种“通俗”语言,除非有经文化人的精心梳理、加工、再造、传播,尤其书面化,否则生命力不强。另外,当越来越多电子媒体采用标准华语来传播讯息、越来越多流行文化产品以标准华语为主要用语之后,本土华语自然要被淘汰、湮没。
无论如何,本土华语也并非毫无价值和前景,因对于不少华人,它们恐怕还是一种割舍不掉的记忆和认同的一部分,如能巧妙地予其某种艺术上的表现空间,或也能产生蛮大、蛮久的回响及效应。如说所谓“台湾国语”,经一些台湾媒体,尤其娱乐界的“渲染”后,连本地也有人兴起模仿。另外,“港式华语”也不时成为媒体刻意搬出来“博君一粲”的噱头。随著本地华语影视业的崛起,也许本土华语的“存留”空间尚可更为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