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席那一回的汇报会,我差点当场失笑。缘由在于,当日听到了当中的一位教授说,他的研究旨在借用模型遥控飞机,开发一套成本低廉的鸟瞰系统。当然,那主意确是非常的创意;可是,可行吗?
后来的发展,我没有一点头绪;1994年12月我离开研究所,也就逐步告别了学术。但是,各个大专院校的一系列R&D,前扑不续,展现了“一个马来西亚能”的精神。
说是这样,斤斤计较的商场毕竟是清醒的,也是现实的。《东方日报》转述科学、工艺及革新部长麦西慕的报告,正好证实了这一回事:2008年至2011年,科艺部总共为2029项研究提供15亿9000万令吉的资金,仅有16.65%产品推出市场。
换句话说,按此比率,一共1719项大张旗鼓的研究,其实纯属一个个学者的纸上谈兵。国家的得失,国库的效益,一目了然,自不待言。这样的数据演绎,到底说明了什么?可惜,因为atas好大喜功,身在学术殿堂下面的学人,开始迷惘了:研究的,开发的,情愿附和“政治正确”的主题。科艺部小组审核的眼光,恐怕不够唐伯虎的火眼金睛。他们所点的10种研发,至少8个不是秋香,命中率之超低,真是羞羞。
撇开2008年之前和2011年之后的开销不提,再明显不过,3年之内,大约12亿的投资,都奉“研究与开发”之名,全耗掉了。平均而言,纳税人上上下下,每年至少为之缴付了4亿。
百姓因此流失的这一大笔公款,不知道何年何月才可收回,还在其次;付出这般的代价,大家可曾领会,所谓创意,不是个人的天马行空;所谓创意,也不是领导的灵光一闪?天底之下,所有的创意,都建立在feasibility的基础。这一点,不知道国家科艺部的头头,是否曾经认真考量,还是为了消磨下放的15亿9000万令吉经费,所以一口气批出了两千个不可思议的boleh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