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外面吃饭,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华人餐档,一般是饭菜端上来就要求结账;在印度人的嘛嘛档或者马来人餐档,一般是饭后结账,几乎没有一上饭菜就要求付钱的。
印度嘛嘛档或者马来餐档,一般需要客人饭后主动到收银台结账。在马来餐档结算时候,有时因为食客较多,或者收银员与服务员不是同一个人,通常会发生这样情况:收银员会问您吃什么?喝什么?顾客一一回答之后开始结算;印度嘛嘛档好些,一般会有一个付费单据,客人再加点饮料的话,服务生则会在单据上补齐应付款额,但有时这个可能会遗漏,收银员收费时就会加问一句,有没有加点饮料?收银员往往相信客人的说法,根本不会找服务生对证。当然,这里的前提是顾客要有诚信。
付费方式其实无所谓高下之分,本质要求都是公平,无论哪种结账方式,都是一种规则,只要约定俗成,共同遵守,都可以打造出一种文明舒适的饮食环境。但不同的收费方式显现出不同的交易心态。华人餐档追求的大概是方便,省心,更讲究效率,也更实际。摊贩和食客的关系套句俗语,可说是先小人后君子。而马来餐档或者嘛嘛档则较多一种古朴风气,讲究诚信,相信彼此,摊主和客人的关系则是先君子后小人。不过,是否及如何“后小人”则不得而知,因为没有发生,或者准确点说,笔者从没有遇到此类争吵。
倘若追问下去,为何有这种差别?大概是效率或更多还是诚信问题。早些时候,华人餐档应也是饭后付费,渐渐地摊主感觉到这样有很多不方便,首先要求记性特好,可人多时候一样容易分心,效率不高,再加上可能有为此争执的,因为饭已进肚,此时再辩白吃什么没吃什么,恐怕会纠缠不清,原因或者是食客醉眼朦胧,甚至是故意想要少付钱,当然也可能是摊主确实记忆失误。这样子几次三番,自然会发展成饭前付费的规矩:一手上饭,一手收钱,明明白白,公平迅速交易,所谓货银两讫,双方互不相欠,同时能兼顾效率。真是何乐而不为!
事实上,笔者早已习惯接受饭前付费方式。但偶尔在马来餐档或者嘛嘛档就餐,还是会感慨这样一种古朴的风气,并享受那种被信任的感觉。有时却也不免担心,这种略带浪漫的付费方式在今天社会中还能坚持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