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需要做出道德判断的时刻,群众总是习惯冷眼旁观。暂时先把自己的罪责放一边,先来对人事物本身进行批判。换言之,大部分人类会从挑取他人错误中再度肯定自己的价值:如果这样的错事他不曾犯过,自己就在道德上较他人高一等;如果他也曾犯错,那就要考察错的程度了。在大部分的时刻,替自己开脱总成为惯性。
这种“冷眼旁观”的心态是造成社会日趋冷漠的原因。
住在城市的老人怀念以前甘榜的生活,那里空气清新,人情味浓厚。每个住在甘榜里的人都有同一条精神纽带,大家是邻居,也是朋友,互惠互助。城市人自扫门前雪,抱著不去侵占别人隐私的想法,邻里之间的交往渐少。城市人有明确的定位,朋友、邻居、家人,个个关系明了,不会越界。久而久之,人与人之间都隔了墙,社会联系网变得薄弱,人的感情也变得越来越寂寥。
新加坡城市丰收教会的牧师康希被爆出挪用公款事件,在新闻中被报导得沸沸扬扬。我看了一些评论,都不无讽刺地批评这种“假慈善真敛财”的举动,并间接质疑基督教信仰。信徒在知道自己信任的牧师作了这样的事后,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在我们想像中信众们应该会对信仰大失所望,或者还会选择其他教会什么的。然而事实情况却让我们大跌眼镜。大部分信徒们仍然支持教会,他们在法庭外围著保护康希一众,阻止记者的采访。可以看见,大部分的信徒仍没有舍弃对康希即对教会的信任。
这让我觉得十分好奇,继而询问我基督徒的朋友。他告诉我,神说每个人都会犯错,最重要的是犯错后能够悔改,而悔改的人,神是会以无比宽容的心来接待他们的。这句话在理论上不难理解,但真正付诸实践似乎只有神能够完美做到。这大概也解释了我的疑惑,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只有在信仰中才能表现得如此纯粹。人心各异,一个人是很难毫无保留地相信另一个人的,就算在感情上,这样的信任也容易让人失足跌倒。
是城市的微妙分工让我们逐渐变得习惯冷眼旁观,或是我们缺乏一种强而有力的信仰来建立我们对人的信任?两者皆是也不无可能。有些人会说,谁在乎什么“信任不信任”的问题,我在生活中过得好,那就够了。而常常是满足了现实层面的要求后,人类会发现心灵如此匮乏,以致最关键时刻失却了继续向前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