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前夕,教育部副部长魏家祥宣布,既经研究师训学院所培训的学员、每年退休老师及现有临教,估算以未来5年只需3万8047名华小老师名额为准,预料“可在2016年解决华小师资短缺”。
此言一出,《东方日报》报道转述,家里装有15架闭路电视的教总主席王超群,出席第6次的教育部华小师资特别委员会圆桌会议之后这么一听,认为“会议明确掌握了所需的数据,提出具体解决方案”,因此他“对议决案表示满意”云云。
满意?但是,会议提出计算的基础凭借的是什么?所谓“未来5年只需3万8047名华小老师名额为准”的基础,到底建立在哪个基础?教育部是否设想,未来n年华小学校的总额,处在status quo,一成不变?
这么一问,玄机已现,自不待言了。南中国海两岸的华小师资短缺,当真能在2016年一了百了?可见一个马来西亚国家教育部的政令和指南,处处耐人寻味,百思不解。
本来说嘛,城市的规划之道,考虑的是人口的加加减减。学校的工程造建,也不例外。除了顾及了师资的变迁,也需算计国内学生的增长。否则,怎么信服民众2016华小当前的困窘从此诸事ok,经脉全通?
“厚黑教主”李宗吾曾引经典的幽默,提出官场办事盛行的锯箭法:有人中了箭,请外科医生治疗,医生将箭杆锯下,即索谢礼。问他为什么不把箭头取出?他说:那是内科的事,你去寻内科好了。
是的,教育部的演绎方式,确如锯箭法:师资的箭伤,锯掉就算了。1874名的不足,一旦填补了,你找内科好了。可是,箭头呢?3万8047名的老师,足以应对接下来五年大小城镇的华裔人口吗?
距离国家可能破产前三年的2016年,请问,教育部的领导当真成竹在胸?那么,校地呢?校舍呢?薪酬呢?层层叠叠,环环相扣,如果这一切都还没有一撇,就算如期培训了38047名老师,那又怎么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