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马华总会长蔡细历与行动党秘书长林冠英的王对王辨论已有月余,姑且不论真理是否已经越辩越明,但“王王对决”后,国内政党辨论风气似有逐渐提高之势。两位辩才不俗的党领袖,一个敢下战书,一个敢接受挑战,确实跨出了我国民主政治的一大步。
政治辩论在国外已不是新鲜事。多年来美国和台湾总统选举的成败,也多围绕在辩论素质这重要环节。当上一届台湾总统候选人蔡英文和马英九民调不相上下时,辩论时的细节表现与政见方向,就成了不少游离选民的投票指南。
辩论场上,我们不仅能清楚看到候选人对本身政见的多方面诠释;台上的风度、反应和临场表现,瞬间更能为候选人加分,或让辩者原形毕露。回顾蔡林第一次辩论,双方在辩题上的交锋略嫌不足,“两线制”和“两种族制”的题外政绩宣传倒是主菜。不过第一次看两大龙头唇枪舌剑,大家看热闹的心情自然多过于内容要求。
当天蔡总抛出几个关键问题,林首长却顾左而言他没正面回答,令不少听众大失所望;而隔天才通过平面媒体回复,只能当是亡羊补牢。当社会担心网络战中过度激烈的议论,会破坏了交流者间的和谐,这场君子之战成功挽回一些厌倦当今政局胶著紧绷,以至于心灰意冷的中间选民。
第二次辩论原预计5月以英文举行,或由于双方对辩题尚未达到共识而展延。其实辩题并非重点,我们比较有兴趣知道的,还是这两党对时下一些课题的立场:如近来伊斯兰党开出与巫统会谈的条件,究竟马华和行动党该怎样去面对这种善变的盟友关系?
双方也应该藉辩论会,阐述政党的未来政治定位;对华教和经济课题的交流,也有助深化大众对局势的领略。撇开突然爆红的“拖车姐”、“回答哥”等枝节,王对王2.0的对决,始终还是令国人满心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