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是汉族的一支,原居于中国北方的中原地区;中原的中心是河洛,即黄河及洛水。客家人为了避开战乱而南迁,在历史上他们是一个不断迁徙的族群。
从公元4世纪初期西晋王朝发生“五胡乱华”后至19世纪后期,客家人展开了长达1500多年,共5次大规模的南迁旅程。客家族群的命名不同于其他以地方命名的族群,例如:福建、广府,因为客家人从中原辗转迁徙到不同文化、习俗及气候的南方,他们一直被在地人视为“客人”。
客家人南迁到新的地方时,经常面对缺乏耕地和粮食不足的情况,养成他们刻苦耐劳、团结和冒险拼博的精神。
古进主在《客家人画册》中说道,客家人非常重视本身的方言传承,而最能表现客家文化乡土情谊的就是族谱、家谱和地方志。这是因为客家人在搬迁时,必定携带自己的族谱和宗谱。
虽然客家文化根植于河洛文化,但实际上客家文化已经随著移民生活而产生变化。因为在长期迁徙的过程中,客家文化无法避免地和在地文化互相碰击及融合,所以也有人说客家文化是“同中求异”。
张志谣提到华侨在移民时是带著山歌一起走,不管走到天涯海角,他们都会带著山歌前去。客家山歌被视为客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他们也反映出客家人在不同落脚处创造出来同中有异,富有地方特色的山歌。
鸦片战争后,客家人通过各种途径移民到海外。一般认为海外客家人数有500万,其中新马地区合计就有40万人。我们可以在客家山歌中,看到早期客家 人来到马来西亚时的生活,例如丘惠中在《艰辛的山歌之旅中》就有介绍一首山歌,主要是描述早期锡矿工人忙碌艰辛的生活场景──“半夜三更就起床、工头尽催 手脚忙,三百六工做到足、唔够养家买米粮”。有一首男女合唱的矿场情歌也非常有趣:“金山沟顶唱山歌、阿妹听哩笑呵呵,都话阿哥唱得好,心想嫁你做老婆。 涯想娶你做老婆、就是唔知有缘无,希望有日发大财、娶你过门幸福多。有钱没钱都唔错、秤杆总爱配秤陀,恩爱夫妻多情义、世世同你做公婆”。
这首客家情歌除了表现矿工在异乡渴望成功及获得佳偶的心情外,也带出客家人积极进取的传统文化精神。
客家文化源远流长,然而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客家人,我们对自己传统文化又有多少认识呢?客家山歌具有浓厚的乡土文化色彩,我们应该多多请教客家耆老,发掘、保存和发扬我们的山歌,这样才不会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觉地失去我们原来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