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第一个塑料袋面世时,因为轻巧、耐用和方便使用,顿时在科技界赢得“白色革命”美誉。直到大家发现路旁、海洋充斥著白色污染,一度被视为伟大发明的塑料袋,随即摇身成为最糟糕的发明。
处在当今提倡环保时代,保丽龙餐盒与塑料袋等被教育宣导与立法禁用后,市面上出现越来越多号称“环保用品”的产品,琳琅满目的背后是否能减少固体废弃物的产生,显示环保的意义?
环境保护及废弃物管理专家汤礼聪认为,环保行动的关键不是环保商品的多样化,而是使用者的醒觉与环保观。
随著环保主义抬头,人们在外就餐都免不了希望为环保尽一份绵力,使用较为环保的餐盒。目前,市面上出现5大种类的餐盒,即纸餐盒、塑料餐盒、可生物降解泡沫塑料餐盒、甘蔗渣餐盒及保丽龙餐盒。
环境保护及废弃物管理专家汤礼聪认为,自备高等级的饭盒肯定是最环保,其他无论是任何饭盒产品,都还是会制造垃圾,即使会腐化分解,也会制造Methane gas(温室气体)。
“真正显示环保意义的肯定是自备饭盒,但有多少人有做到?毕竟只要是用后丢或一次性的产品,没有一样是符合环保的用意,最多只是为自己找了一个比较心安的借口而已。”
汤礼聪认为,最糟糕的是用所谓的淀粉制成的餐盒,如木薯,玉蜀黍等,用可食用的材料来制造饭盒,肯定与环保不能挂钩,尤其是在世界饥荒问题已经越来越严重的当今社会。
“人们一直都有个迷思或误解,使用环保商品与否究竟是因为它不能够腐化?还是不能够再循环。我们指责保丽龙的当儿,是否也忘记了人类自身的观念才是所有祸端的起源。例如我们丢钉子到路上,使车辆爆胎出意外,究竟是人为犯的错?还是钉子惹的祸?”
汤礼聪现为环境保护与废弃物管理咨询顾问,包括马来西亚房屋及地方政府部以及其他国际和国内有关环境保护与废弃物管理的咨询顾问工作。
保丽龙也可以回收
他表示,保丽龙餐盒未必是不环保的餐盒,根据菲律宾在处理保丽龙废弃物的经验,也有一些工业在回收后成功进行溶解,达到再循环的理念。
“我国目前没有这样的企业,主要是因为处理与回收这方面废弃物需要较高的成本,较多企业在考量无法达不到经济的平衡点后都放弃了这个念头。”
其实,不少环保袋材料其实并不环保,以环保袋为例,其原材料是聚丙烯,也称PP材料。分解它需要一定的外部条件,过程十分漫长。而在自然环境中,分解一个无纺布环保袋可能需要8年时间,其制造的环保问题是塑料袋的3倍。
面对上述意见,汤礼聪表示认同。他继称,环保产品的推广有必要调整与改善,这已使环保逐渐商业化,政府有必要进行良好的管制。“很多产品已经是用环保做一个噱头,完全是为了销量而商业化。”
嘉宾开讲:从小培养环保习惯
环境保护及废弃物管理专家汤礼聪表示,我国人民普遍上在环保意识并不敏感,即便槟州政府推出禁塑日已久,只有5%槟州人民会主动携带环保袋上街购物。
他续称,更多的槟州人民在禁塑日宁愿购买塑料袋,都不愿携带环保袋上街,一部分的人民则选择性在当天减少出门购物的次数。
汤礼聪指出,由于人文发展与建设发展失衡,国家环保教育的确有很多需要进步的空间,不过要先做好公民意识的教育。
“真正拥有公民意识的人已经不多,更何谈说国人的环保意识有多高?基本的交通灯规则都守不好,又何谈国人在环保课题上是否真的了解?”
他说,要减少污染,不只是要在意识上进行宣导,更重要是从人们的习惯著手。
“环保教育该从习惯开始,在1960年代就有科学研究显示,只要一个人重复特定动作21天,它就会成为一个新习惯,取代旧习惯。”
汤礼聪认为,培养儿童正确的环保习惯及灌输在这方面的知识必须从小开始做起。
他也提到,绿化生活协会将在10月20日(周六)于莎阿南实达城购物商场推介“21天改变生活习惯”的绿化生活。有关活动将向公众人士提出10个绿化生活好习惯。
专家补充:环保商品未必环保
马来西亚消费人协会联合会顾问蔡金地表示,一些商家看准消费人对“环保”用品的青睐,投其所好生产环保商品,趁机赚取一笔“可观”的利润。
“现今的消费人都很注重环保,样样用品都必须打上环保标签才会购买,就连苹果也要求环保,使得一些用品的价格变得昂贵,这对消费人并非全然百利无害。”
他认为,环保趋势只是一种流行,就像舞蹈的原理一样,只会盛行一时。况且消费人即便购买环保用品,也无法更改贪方便的习惯,最终非但无法推行再循环的观念,反而助长更多环保问题。
“消费人应要有自己选择权力,毕竟并非所有人追寻环保这个品牌,政府应该引导人们改变旧有观念,而非强制消费人使用环保的用品。”
蔡金地指出,消费人自以为使用环保用品是精明消费,却不知商家从中谋利,赚取更多的利润。“现在40%消者费要求使用环保用品,但可惜的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明白环保用意。”
他希望政府遏制一些坐地起价的商家,避免这些不良商家透过环保之名,提供一些非环保商品。
听众来电:环保教育 从家庭做起
听众熊先生认为,环保教育应该从家庭教育著手,让民众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
“现今韩国、日本甚至中国,都已经在此方法上渐有成效。遗憾的是,我国尤其是吉隆坡的民众,却缺乏环保意识。”
他表示,外劳一般都缺乏环保意识,例如自己就曾经目睹许多外劳,将装满垃圾的塑料袋,从高楼砸下。
“我国政府应该呼吁雇主挺身而出,禁止类似的举动继续放纵。另外,政府也应该奖励回收塑料袋或保丽龙饭盒的商家,鼓励更多人加入这个行列。”
潘先生指出,环保经过时日的演变,已经变成一项宣传活动,需要大量的金钱推动。“人类有80%都是迷信品牌效应,环保逐渐被滥用为摇钱树。”
他续称,现在的环保用品不仅价钱昂贵,而且也较难寻觅。“以环保筷子为例子,这并不是任何地方都有售卖,就算有恐怕际价格不菲。”
旭敬则认为,只要追求简单的生活,尽可能少消费避浪费,便可做到环保的效果。
“只有民众有环保的需求,就会需要生产大量的环保用品,在这过程中,也许就已经不环保了。”
他指出,利用生物油取代石油确实能解决能源危机,但处在全球粮食危机的前提下,似乎有浪费食物之嫌。
确保资源回收技术无污染
从事资源回收工作的慈善团体,必须了解所回收的可循环物品“何去何从”,避免所托非人。
环境保护及废弃物管理专家汤礼聪博士说,一些从事可循环物品回收的商家,是“利”字当头,在处理可循环物品的程序上,未必符合环保标准。
他表示,自己曾参观一些资源回收商的工作站,发现他们在处理可循环物品时制造更多污水,因此慈善团体务必要谨慎选择这些回收商。
“为了控制成本,这些商家用的技术,可能是二流三流的,因此污染也不会控制得很好。”
汤礼聪是日本福冈大学工程博士,主修废弃物管理。他在接受《东方日报》访问时说,目前资源回收公司是沦为“无王管”,可是在“2007年固体废料管理及公共卫生法令”下,这些商家必须要向地方政府注册。
汤礼聪认为,一旦严格执行注册条例后,部分不符合资格的资源回收公司会被淘汰,要不然就只能非法经营。
目前固体废料回收已中央集权化,特许经营公司还在派发垃圾桶的阶段,汤礼聪认为一旦在这个阶段结束后,政府必须明确告知人民垃圾该如何分类、回收品及盈利去向。
开讲嘉宾:汤礼聪博士(环境保护及废弃物管理专家)
电台主持人:徐晓薇、邓佩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