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坡市的大力发展始于1884年,当时柔佛苏丹阿布峇加委任广东澄海县大衙乡的蔡大孙出任甲必丹2,负起开发麻坡市区的重任。与此同时,苏丹阿布峇加也发出港契予港主,负责进行麻河沿岸土地的开发。
因此,麻河沿岸的一些城镇早在19世纪末就已经出现,例如麻河下游的头条港、班卒港、利丰港及玉射港等乡镇,均比武吉巴西更早开发。
巴冬是麻坡地区最早开发的乡镇,甚至较麻坡市开发的时间还要早。最主要的原因是那里有个天然的小港湾,适合渔船的停泊与捕渔业的发展。再者,巴冬渔村往内陆一公哩处的武吉摩因锡矿的发现,吸引了外来人口的进驻,形成了新的聚落。货品因有需求才发展出市集,地区的商业活动也就逐渐形成了。
从产业的型态亦可推断一个地方的开发历史的早晚。巴冬镇可分为渔港和市区两个区块,渔港主要是潮州人聚居的所在,但同时也包括一些诏安人从事捕鱼的行业。当地潮州先贤南来之前,在中国的故乡也是以捕鱼为业。来到马来亚后自然延续在祖籍地最为熟悉的谋生方式。 由潮籍人士所创建的巴冬渔港区翠美古庙建于1876年,证明巴冬潮州先贤在这之前已在此落户。而距巴冬市一公里的武吉摩仙师宫里有一座刻有清同治十一年(1872)的香炉。从此香炉的年代推算,这座庙至少已经拥有140年的历史。
根据柔佛内务大臣在1869年的工作报告书,麻坡曾有四、五百位客家人在此地开采锡矿。由此可见,巴冬的开发时间还早于麻坡市区。在当时,内陆交通仍非常落后,那一批华裔先贤或是从马六甲海峡经由巴冬港登陆,再步行至一公里外的武吉摩。
开芭拓荒种橡胶
巴冬不仅拥有渔产与锡矿两大自然资源,由巴冬往南延伸到武吉摩、峇株巴辖的广阔平原,亦盛产槟榔、椰子,以及多种水果。柔佛州苏丹于1889年还特为这些物产的运作而建设往返麻坡和巴力爪哇(即巴冬)的火车铁轨,可见巴冬地区在19世纪末已展现经济的多元性。开发麻坡市有功的甲必丹蔡大孙,在抵达麻坡之前,即是先在巴冬经商。
巴口即今日的峇吉里,在麻坡市南方的一个市镇。这地区是在橡胶种植后才形成的聚落。在未种植橡胶之前,槟榔与热带水果为该区域的主要土产。巴口的主要先驱区是来自晋江的杜氏宗族,最高峰时期杜姓宗族占该镇人口的40%。巴口聚落即分布在橡胶园中。1948年颁布紧急法令之后,1951年这些胶林内的住户后被英殖民地政府勒令集中迫迁到巴口新村。在1960年代发现锡矿之前,巴口仍是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乡镇,橡胶是主要的物产。锡矿的发现,改变了巴口的经济型态,活络了该区域的商业活动。锡矿业没落后,巴口在种植业与轻工业并重的策略下,已发展为麻坡郊区的第一大镇。
武吉甘蜜在地理位置上,恰好是利丰港、玉射港这些麻河港脚的腹地。武吉甘蜜的潮籍人士杨仁梅,在1898年垦荒种植500亩甘蜜和胡椒,武吉甘蜜即因种植甘蜜而得名。当甘蜜经济价值滑落后,原有种植甘蜜的园地后来改种槟榔,过后因树胶的需求殷切,1920才改种橡胶。由此可见,武吉甘蜜的开发深受麻河港主制度与土产经济的双重因素所影响。武吉甘蜜因地势平坦,又有金山导引下来的山水,具有农业灌溉的天然优势,因此发展出蔬果种植的高附值价的农业经济,逐而发展成麻北第一重镇。
巴莪附近有新港和老港两个麻河沿岸的港口,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已在港脚区域内种植胡椒和甘蜜,但当时的巴莪市区仍是个蛮荒之地。但在1904年,陈齐贤已在巴莪隔邻的班卒港种植500亩橡胶园,是麻坡橡胶种植业的先驱,带动了麻坡橡胶种植业的发展。他在班卒创立爱华小学。而早在19世纪初期,各港脚均已有橡胶产出。简言之,在巴莪这小镇未进行开发之前,附近的港区已开始在种植橡胶。
1921年,由于源兴山这家经营橡胶园的公司的出售,以及距离麻坡20哩(与巴莪市区相距2哩)的茨厂停工,失业的工人才把目光转向原属沼泽地的巴莪市区与附近山区,进行开芭拓荒种植橡胶,逐步建立了巴莪这个新聚落。
走向没落的港脚
武吉巴西初期的经济以槟榔和椰子为主。甚至还有农户种稻来满足粮食的需求。直至橡胶业兴起后,市区以外的几个聚落才出现。在1910年橡胶价格飙升后,麻坡郊区就开始大面积栽种橡胶,在先驱者取得成功后,即再招揽祖籍地的乡亲们前来参与拓殖工作。洋上余氏宗族的余垂彩,以及龙津陈氏宗族陈光和,即是开拓武吉巴西的主要先驱者。当然,来自厦门市思明的大资本家张顺兰,在武吉巴西大面积的栽种橡胶,也造就了许多工作机会,吸纳了不少永春与德化籍的先贤到武吉巴西落户。
从巴冬、巴口、武吉甘蜜、巴莪,到武吉巴西等几个主要乡镇的开发,可看出地方自然资源、天然的地理条件与经济开发的关系。麻坡市区、麻河沿岸的小乡镇拜港主制度之赐,在19世纪末大都已开发。巴冬因靠海有渔港,以及附近武吉摩白锡矿区的发现才得以较早开发。比较起来,目前麻坡郊区较大的内乡镇如巴口、武吉甘蜜、巴莪,以及武吉巴西的开发时间均较巴冬和麻坡市区来得晚。
巴口、武吉甘蜜、巴莪,到武吉巴西这4个乡镇的共同点为均位于内陆地区。在天然资源的匮乏的情形下,经营土产是主要的经济活动。在英国人发现橡胶的经济价值后,提供橡胶种子以及开发土地的便利性,吸引了麻坡与马六甲的实业家开始投入拓荒工作,如马六甲的峇峇陈齐贤、麻坡地区的永春湖洋的刘筑侯、与永春石鼓的郑文炳等大面积栽种橡胶并取成功的例子,才造就了巴口、武吉巴西、巴莪、武吉甘蜜等内陆分散型聚落的快速兴起。这些聚落因地处内陆,可以不断向四周进行拓殖,将芭地辟为橡胶园。因而这些地区出现了许多的零散聚落。在1948紧急法令后,这些地区的人口才集中居住在限定范围内。
相对的,麻河沿岸的原有港口,因1917年港主制度的废除,甘蜜的经济价值的下跌而没落,这些港脚地区的人口开始流失,尤其原有在那里经商的潮籍人士,陆续搬迁到他处。
再者,陆路交通的开发也使麻河失去航运价值,导致一度欣欣向荣的麻河沿岸港区迅速没落。而甘蜜与胡椒的经济价值远不及橡胶,原有的居民被迫迁徙到他处谋生,或者转投入内陆地区从事开芭种植橡胶的工作。以上原因是麻河沿岸的最早开辟的二十几个港脚,自港主制度废除后即发展停滞不前的原因。
当然,也有些港脚因有其他新的产业出现,持续吸纳新移民的入迁成为新的聚落。诸如头条港,祖籍地为南安仑苍蕉坑的吴翰奇与其族亲,就曾在二战时期在该处设置砖窑,之后引介同乡族亲在该地区落户,原有的潮籍人士则已不知去向。因而头条港变成一个以南安人为主、永春人次之的闽南村了。但上世纪90年代当地制砖业的没落后,头条港再度停滞不前,近年来已出现人口外流的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