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被为“水中之参”,肉味鲜美,蛋白质含量高,还有多种维生素,并具有药用价值,是人们所喜爱的水产佳品。它的生命力很强、繁殖快、饵料杂,是一种最易饲养又可获得高产的鱼类,养殖泥鳅具备发展潜能。
来自麻坡武吉巴西的林春清及詹振枝7年前在因缘巧合下,经过朋友介绍投入饲养泥鳅行业,所饲养的泥鳅种类属于非洲及泰国结合的品种。
非洲及泰国结合品种的泥鳅,体型较大,颜色呈灰黑色,其他类型的泥鳅,体型细长,头部比较小,而且颜色比较深。
林春清接受《东方日报》访问时透露,他从事饲养泥鳅行业这么多年,有别于其他饲养业者,他并没有保留一些品种来重新培育,而是直接向厂家采购新鱼苗来饲养。
他说,泥鳅从鱼苗到长大成鱼,需要经过3个月半的时间,在成长期间每个月都须更换一次鱼池。
“泥鳅在饲养过程中,每天都要为鱼池换一次水,确保水源干净,此外,夜晚时分必须使用氧气机,避免泥鳅面对缺氧的问题。”
根据大小更换鱼池
他说,泥鳅在饲养期间,由于数量众多,所有鱼苗的成长情况皆不同,体型大小也不同,如果大小泥鳅都集中在同一鱼池,很容易发生大泥鳅吃小泥鳅的现象。
“为了避免上述情况发生,导致泥鳅数量减少,饲养期间,每个月必须根据泥鳅的大小,更换不同鱼池,确保泥鳅皆能健康成长。”
他饲养泥鳅的主要饲料为鱼料,面包为辅助食物,至于泥鳅的鱼苗,则只是食用鱼料。
“泥鳅成长至3个月半后,就能对外出售,因此每星期都会安排员工,到鱼池捕捉泥鳅一次。我们是采用拉网方式捕捉,有些人会以为捕捉泥鳅是坐船进行,其实并不是,员工们进行捕捉工作时,是集体下鱼池,共同拉著渔网围绕整个鱼池进行捕捉。”
“每次捕获的泥鳅数量非常多,加上筛选时间很长,如果鱼池边只是装置一层吊网,很容易导致泥鳅因呼吸问题而死亡,因此选择装置两层吊网,能扩大泥鳅的呼吸空间。”
天气影响产量
天气变化及鱼苗遭到其他动物啄食,是饲养泥鳅过程中常见的客观因素,饲养业者必须作出应对措施,确保泥鳅成长不受影响。
林春清指出,现在的天气变化非常大,较难掌握,不论太热或太冷都会对泥鳅的成长带来影响。
“天气炎热会导致泥鳅生病,我们需勤加换水,从平常的更换一次水源增加到两次。此外,饲料的喂食量也会减少。”
他表示,如果天气太冷或面对雨季的时候,鱼苗的成长速度会比平常来得缓慢。
“天气出现任何变化,是饲养行业都无法避免的现象,身为业者只能采取应对措施。”
另一方面,他透露,由于饲养泥鳅的地点靠近河边,常面对候鸟、水獭及四脚蛇到鱼池啄食鱼苗的问题。
“鱼苗遭到这些动物啄食,是我们一直最担心的问题之一,如果这种情况会不断发生,将对业者带来严重损失。”
他表示,上述3种动物中,四脚蛇被列为受保护的动物,不能够进行捕捉,因此只能吩咐员工平时多加注意,遇到这些动物就进行驱赶。
饲养成本涨成挑战
泥鳅营养丰富,成为许多注重健康的人士所喜爱的美食,也因此提高对泥鳅的需求,为饲养业者创造商机,但由于饲养成本上涨,无形中也带来挑战。
林春清透露,受到各种经济因素影响,导致生产成本上涨,饲养泥鳅所采用的鱼料也涨价,每包20公斤装价格已从去年的50令吉,涨至今年的68令吉。
“除此之外,我们在饲养泥鳅时,没有培育新鱼苗,平时都是向鱼苗场购买新鱼苗,现在的泥鳅鱼苗成本,与去年相比已相对提高。”
他透露,鱼苗价格原本每只大约2至3仙,现在已涨至3至4仙。
“泥鳅具有丰富的蛋白质,及较低的脂肪,对食用者健康很有帮助,随著许多民众的健康意识抬头,对泥鳅的需求也提高,为业者带来庞大商机。”
他也透露,目前泥鳅的市场行情为每公斤3至4令吉,他所饲养的泥鳅是直接批发至吉隆坡及南马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