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对于“有机”并不陌生;提及“有机”种植方式,不外乎就是不使用农药,使用堆肥等。然而,GK有机农场的园主告诉你,“有机”其实就是“顺应自然”,让生长在农场内的一切生物自强不息,形成一个真正的自然生态。至于我们人类,就只是扮演著一个生态圈协调者的角色。
GK有机农场创办人颜广才博士由于本身是农业相关的专家,深知农药无法解决食物短缺问题,反而对人体产生许多不必要的负担,甚至伤害健康,因此立志于研究一种替代的方式,才有了今天的GK有机农场。
目前,这里已经营了22年之久,是属于大马经营有机生态农场的先驱之一。创办人颜广才由于年事已高已退为顾问,并由4位接班人共同管理农场。
在农场里所有农作物依循三大原则耕种,即使用堆肥法,倡导天地可腐化的东西就是植物的食物;第二则是不搭棚,让农作物接受最直接的阳光和让土壤得到充分的营养;第三则不捉虫,让大自然淘汰不适合的生存的植物。
贝壳堆肥防毛虫
农场管理者之一刘家宏分享说,在大自然环境中,是没有所谓的害虫和益虫。他以毛毛虫为例,当它来的时候,即表示那棵植物缺乏钙质。
“因为毛毛虫本身很怕钙,因此,我们将会在堆肥中添加贝壳类(加钙)。”
至于是大家公认的蔬菜害虫-蜗牛更是一位伟大的捐献者,当蜗牛出现在农地时,也代表著这片土地缺钙,因此它来这里吃菜,以便阻止这片土地的钙质持续流失。同时,当蜗牛死后,它自己本身则会转化成钙质,滋养土地。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是大自然平衡的一个方式,是自然淘汰和互补的循环模式法;什么虫类或迹象代表都是传达著这生态中的缺乏某些物质,因此必需减少使用该项物质。”
另一方面,以不搭棚(Green House)方式种植所有的农作物,主要是为了让植物们“自力更生”。刘家宏说,能够在大太阳底下或豪雨中生存下来的农作物肯定是最强的。如果人类吃了这些具有高能量、高生长力的蔬菜,同时又没有农药,肯定是有利健康。
然而,这种“适者生存”的耕种方式也多次让农场损失不菲;每逢遇到雨季或烟霾季节时,都让植物大量死亡。同时,在同一片土地上,绝对不能连续耕种或种同一种植物。因此,这导致农场的产量和品种不稳定。这时候,身为生态协调者的人类则会根据经验,选择在对的时间点种对的蔬果。
如今GK有机农场农场内栽种超过60种的蔬果;不同的季节将产出不同的农作物。
刘家宏说,他们每天只需要观察和确保农地本身的营养和收割成熟的农作物即可。
《东方日报》记者一开始走进农场时,还以为进错地方,因为并没有看到所谓有种菜的“农地”。后来,经过刘先生的介绍和详细的参观之后,才猛然发现原来很菜都“躲”在各种草堆中。
刘家宏说,除了在农作物刚刚发芽的时候会把杂草除掉,确保菜苗顺利发芽成长,之后都任由杂草丛生。“这主要我们相信强者自存的道理,这就如同在荒野生存的植物一样。我们不希望所种植的农作物是温室的小花;我们深信顺应自然才能栽培出最有能量的蔬果。”
看似简单,无为而耕的种植方式其实还有一个关键元素—堆肥。这些长大后的杂草将成为制作堆肥的原料之一,经过6个月的发酵后,再一次成为蔬果的营养。
打造有机屡受挫
尽管目前市场已拥有很多有机种植概念,但回想起成立初期,农场完全处于一个摸索实验的型态,甚至当时的农业大学也未有设立相关科目。
刘家宏还打趣说,当年跟别人说“有机”,人家会问回你,难道只有鸡,没有养鸭子吗?由此可想像当年推广有机的蔬食的艰难。
他表示,目前外面的世界充斥著太多化学的物品,这是社会必然发展的模式,因为必需应付市场大量的需求;如果想要回归自然,唯有自己去创造。
营造无污染生态圈
自1994年起,GK有机农场在位于雪兰莪州龙溪开拓了占地11公顷的农场。同时,GK有机农场刚好处于尴尬地带,在森美兰州和雪兰莪的边界的马来甘邦郊区。然而,也因为占尽这绝佳的地理位置,因此能够营造出一个不受污染的生态圈。
刘家宏说,在农场里,他们最注重的就是自然生态圈,因为我们相信在不同的时间,会有适合这个自然界的植物生长。
“我们这里就是一批想要过这样子生活的人聚集起来,成为真正的‘有机’。”
如今,农场除了能够自给自足,也能够供应部分市场需求。刘家宏分享说,当年和伙伴们开始只是纯粹喜欢大自然,当时也是以义工身份前来体验这里的生活,因此,他非常欢迎任何想要加入这生活模式圈子的朋友可以浏览http://gkorganicfarm.blogspot.my,重新认识有机蔬果和生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