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办关丹中华独中的批文终于在千呼万唤下曝光了。
“纸包不住火”,到底批文烧出了什么东西?
在工委会、隆中华(吉隆坡中华独中董事会)及华总都互相推诿该由谁来公布时,交给部落客林放来公布看来是“最安全”的。谁也不会因此而成为“箭靶”,看来这招还真管用。
如果批文一点问题都没有,要由第三者来“抢功”是很难的。
关丹中华独中的问题症结很清楚不过:
1.课程——采用政府中学综合课程(KBSM)/中学标准课程纲要(KSSM),也将开办国家课程以外的科目。
2.教学媒介语——国语。
3.考试——参与3项公共考试,即初中评估考试(PMR)、大马教育文凭(SPM)、大马高等教育文凭(STPM),是否可以参加统考,不详。
4.校名——关丹中华中学。
一所学校的三大主要办学精神与内容是教学媒介语、课程、考试,最其次的是校名,如果从所公布的资料来看,只能说“远看”像独中,“近看”像国中,“再看”四不像:
一不像:“国家课程以外的科目”何解?不能说清楚还是最好“不清不楚”。
二不像:“教学媒介语国语”,舍华语不用还是华文独中?
三不像:“考政府公共考试”,不考独中统考不是如同国中吗?
四不像:校名是中华中学,你自认是国中也好,当它是独中也对。
“观念决定存亡”
董总之前的所谓“变种”独中,应该就是外衣是独立中学,内在却是一间国民中学?
关丹中华独中经过20多年的努力,本以为终盼到了曙光,看来路还不清,障碍犹存,华文教育要在一个多元的社会立足,为何却如此艰难?
关丹独中的批文早前不能在第一时间公告天下,再次地印证了政府在忽悠华社,那些上报纸头版排排坐所谓为华社捎来好消息者,以及看过批文者为何当时“静如寒蝉”,不发一声。
没有焦点的争议已经消耗大量的社会资源,公众议题的“透明化”、“公开化”已然是进步社会的指标,为何我们更喜欢“黑箱作业”?
关丹独中的争论,看来不会停止。
它会有两群不同价值观的人继续面红耳赤争一个“真理”,你可以站在“大是大非”决不妥协这一边,你也可以站在“得过且过”能过就过这一边。有人看了批文说“没有问题”,有人看了却说“大有问题”,这就是问题的根本。
当前一些华裔领袖没有看清华教斗争从来都不是靠当政者“施舍”而是“争取”的,拿到一点糖果就对政府“歌功颂德”者,好像给你读华文就应该“谢主隆恩”,还敢要求建一所“庙”。
批文的内容,是一个“原则”还是“枝节”问题,是应该“坚持”还是可以“妥协”,华社可以有一个态度。
独中的前进或败退就在一线之间,对“华教救亡”运动有人看得轻描淡写,有人深感危机,最终“观念决定存亡”。
不容否认,政治经常左右华教的发展。一党独大的政府通常视民意如草芥,政治两线制对华教而言是个“转机”,华社应该正视改革的契机与力量。
华总会长方天兴指出,关丹中华独中的命运是掌握在关丹华社手中,而非由外界人士来左右。
这句话说对了一半,如果独中的发展不与其他的独中形成命运共同体,它能健全发展吗?它能以一己之力面对国家政策的重压吗?除非它准备“抚顺朕意”,一切顺国家的单元政策而行。
要怎样的中学,华人社会每捐一分一毫可以仔细思考。
60间华文独立中学的艰辛历程一再证明,华校的存在不是从天而降,只要单元教育的政策、观念不变,前路一样坎坷。
如果到今天我们仍分不清何谓“大是大非”,还以为“妥协”、“退让”、甚至“跪求”会得到“更多”,显然是没有在历史中吸取教训。
任何读懂华教历史的人,大概就会明白董总为何在这个节骨眼上必须“不屈不挠”与“紧咬不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