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道上没有四季的天空,常年的阳光充足及气候稳定,加上金马仑高原得天独厚的气温,造就了当地花卉种植业数十年来的蓬勃发展,并为我国带来可观的外汇收入,但近年执政单位的种种不友善政策及其他客观因素,却导致花卉种植业开始显现“由兴转衰”的迹象。
金马仑高原的花卉种植业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初期只有2至3户花农投入生产,基于当时的运输业并不发达,及缺乏知名度,所种植的花卉仅是供应给本地内销或出口至只有一水之隔的新加坡。
基于介于摄氏14至22度的气温,及位于赤道不受到季候变化的影响,还有常年充足的阳光,金马仑高原所生产的花卉品质,及常年均匀的生产量逐渐受到国际花卉市场的认同,出口市场进一步取得扩展。
进入80年代后,金马仑高原各地的花农人数剧增,所生产的花类,包括玫瑰、菊花、胡姬花(兰花)、孔雀花及康乃馨等,其中从事花卉出口业务的花农更是高达逾10户,出口国则有日本、泰国、台湾及香港等。
然而,在经过数十年的蓬勃发展后,金马仑高原的花卉种植业开始在近年,因为执政单位的种种不友善政策及措施,出现“由兴转衰”的迹象,让当地的花农及出口商有感困境重重。
土地政策缺乏保障
金马仑花业公会副主席黄承毅指出,目前金马仑高原的大小花农数量已高达逾200户,分别种植菊花、胡姬花、玫瑰及康乃馨等,但出口的主要是菊花,占大马花卉出口总额约80%。
“虽然大马花卉出口总额一直在攀升,并在2012年达到3亿7385万令吉的出口总额,全世界排名第7,稳坐亚洲花卉出口国‘一哥’的地位,但在2013年后,我国的花卉出口总额却在近两年出现下滑的趋势,更遭中国所超越,及被越南紧追在后。”
他说,根据该花业公会的调查及分析所得,发现我国,特别是金马仑高原的花农们正面对6大不利因素,才使到花业的发展受制,其中包括执政单位的不友善政策及客观因素等。
黄承毅接受《东方日报》专访时披露,目前让金马仑高原花农感到最为压力的包括中央政府的外劳政策,及州政府的土地政策,因此衍生了当地花业的两极化情况,分别是“有地无人耕”及“耕者无其地”。
他解释,在早前的象牙行动中,主要承担当地花园劳力工作的非法外劳大量流失,随后中央政府又禁止输入新外劳,使到金马仑高原的花业现在缺乏约3000人的劳动力量,造成一些业者被逼缩小经营,不敢接受外国的大订单,进而影响我国的出口额。
他说,至于州政府的土地政策,主要是以每年需要更新的临时地契方式出租给花农,对花农缺乏保障,不少花农因为无法获得土地更新,失去耕种的土地,加剧减少可出口的花卉产量。
消费税打击规模小花农
我国政府消费税落实后,对各行各业或多或少都会造成影响,因此金马仑高原的花卉种植业也难以幸免,特别是规模较小的花农。
黄承毅表示,虽说在理论上,消费税将由最后的消费者承担,但花农在种植成本上也难逃一劫,如花棚、肥料及农药等的消费税,其实都要由花农自行承担。
他也说,花卉出口商或规模较大型的花农,还可以在外销及出口后,向关税局索取进项税的回扣,可是一些规模小,因嫌麻烦而没注册为消费税商家的花农,无法向消费者索取销项税,所以都必须承担一切的消费税。
他指出,当地的花业得以茁壮成长,气候是最有利的先天因素,惟当地目前的气候开始上升,延长了花卉开花的时间,使到花农无法预计可摘采的时期,继而影响订单的接受。
层层“关卡”加重成本负担
执政单位所征收的层层检验及服务费,还有许多的繁文缛节,造成花卉出口的过程需要更多的程序及花费,对业者而言,无论是在成本或精神方面都是一种负担。
也是花卉出口业者的黄承毅指出,在其他国家,一般业者在进行花卉出口或进口时,只需要业者提供植物检疫证书(Phytosanitory Certificate)即可通关,但我国在花卉出口方面,则必须通过更多的“关卡”。
“除了须向农业部申请植物检疫证书,花卉出口商还须通过联邦农业销售局(FAMA)的分级、包装及标签(GPL)检验,还有马来西亚检疫及检查服务机构(MAQIS)的‘重复’检疫服务。”
他说,此情况将延长及复杂化花卉出口程序,同时在这些程序中,业者还须额外缴付检验费及服务费,层层叠叠的收费,将提升业者的成本。
他强调,有时候在上述的一些申请通关程序遇上突发事故时,将造成出口的过程受到阻碍,加长出口的所需时间,让出口至国外的花卉品质造成影响,打击国际市场对我国花卉的信心。
“届时,进口国转向其他出口国购买花卉,我国花卉的出口市场就会萎缩,受影响的不只是在上游的出口商,位于下游的小花农将难以幸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