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造成社会压力不断增加,压力无法及时获得疏导,致使自杀风气日益成为我国的一项社会问题。根据马来西亚精神病学统计显示,我国每10万人中,就有6至10人自杀,自杀风气年轻化,引起大马社会各界关注。
据了解,自杀行为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同时企图轻生者在计划自杀时,都有迹可寻。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许多企图轻生者在发出自杀信号时,却没有获得身边的人重视,结果导致悲剧的发生。
在大马,作为防止自杀行为的非政府组织“心灵扶助会”,提供管道让心理压力沉重的人有倾诉平台,通过对话希望可以察觉求助者是否需要协助,并通过引导拯救生命。
新山心灵扶助会宣传主任李树春提醒,一个人是否拥有自杀倾向,实际上从一些生活细节是就会透露出讯息,如果多加注意,就可察觉出来。
他指出,一般上拥有自杀念头者常会有负面及消极的态度,同时也会进行一些特定的行为。
“这些行为包括开始变卖心爱的东西,或者是立遗嘱、或写信等,在发生类情况时,身边的人士就得提高警惕。”
他表示,现代社会新生代缺乏承受压力的能力,因此常会看见有学生寻短,或因感情不顺遂就轻生。
他直言,除了轻生者本身出现抗压问题,现代父母溺爱孩子,令孩子无法从小培养出坚强的性格,也是导致自杀案件日渐发生的原因。
“其实,轻生念头化为行动,只是短短几秒的决定,若及时劝阻,依然有机会将企图轻生者从死亡边缘拉回。”
求助者男性居多
李树春说,心灵扶助会义工在接听电话时,即便对话者表面上有说有笑,但义工还是得想办法探知来电者是否有轻生念头,因为一些求助者往往以乐观积极的形象作为掩饰。
他强调,或许在一些人眼中,心灵扶助会只是一个宣泄的管道,无助于求助者解决问题,惟必须要明白的是义工扮演的不是上帝的角色,求助者必须认清,惟有本身才是最终能带领自己走出低谷的人。
根据新山心灵扶助会2014年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该会全年接获6006通求助电话;其中,无自杀倾向来电达39%,另53%则属于无法介定来电,拥有自倾杀倾象的来电占8%,达195通。
数据显示,2014年“出现问题倾象”的求助者依然以男性居多,达1579宗来电,或61%,另39%或1006宗来电则是女性求助者。
若以种族分类,“出现问题倾象”来电的求助者84%为华裔、6%为少数族群、4%为印裔,3%为马来同胞,另3%则没有透露本身的族群。
新山心灵扶助会副会长沈亚妹说,巫裔同胞因宗教教义使然令他们不能自杀,但不表示他们可受到忽略,因为每一个充满压力的心灵都应获得舒解。
加入心灵扶助会 聆听求助者心声
心灵扶助会在全马拥有8个中心,柔州是全马唯一拥有两个中心的州属,其中一个设于麻坡,另一个则设于新山。
新山心灵扶助会创立达10年,实际上该组织在大马活动已40多年。由于之前使用“防止自杀协会”为名称,引起外界误解只有出现自杀倾象的人士才可获得该会协助,因此该会过后改称心灵扶助会,扩大寻求援助的群体。
新山心灵扶助会主席孙健帏接受《东方日报》访问时表示,加入社会关怀组织,可让人学习如何聆听,该组织义工通过受训,学习如何聆听求助者的心声,过程中也自我救赎。
“新山是第二大城市,麻坡则由于拥有麻河这样可让自杀行为落实的地理关系,因此也设立一个中心,这在全马是比较特别。”
他透露,该中心拥有55名义工,义工人数近年来流动率高,因此为了让该会能协助更多人,该会每年都招募新血加入该会。
沈亚妹说,由于心灵扶助会以防止自杀为目标,因此对于义工的选择非常严格,申请人士是否愿意付出时间参与该会培训活动,及在之后参与接听电话,是主要考量之一。
少数义工无法抽离
“通过面试的义工必须年龄超过24岁,同时自费上20堂课,以学习自我准备、情绪管理、聆听及切入探询来电者是否有自杀倾象等技巧。”
她指出,在完成受训后,义工必须每周轮班3次,接听求助者的来电,这需要献身精神。
她透露,该会每年都公开招募义工,每次招募10名义工。
“许多义工是基于时间无法长期配合,或搬离新山而选择离开,但也有少数义工因无法从求助个案中抽离,最终选择放弃。”
尽管如此,沈亚妹指出,大部分该会义工若要离开,都会坚持到中心培训出人手才卸下职务,反映出该会工作对义工来说十分有意义。
义工三不原则 求助者自抉择
李树春表示,身为心灵扶助会义工必须学会如何抽离情绪,否则不但无法帮助别人,最终还会导致本身也陷入负面情绪。
他表示,心灵扶助会全年无休,义工们也得轮值长期聆听救助者的心声,然而义工却必须懂得自我调适,否则若将情绪带回家,会使自己的生活也遭殃。
“心灵扶助会义工有三不原则,包括不能给予求助建议、不能对求助者有偏见及不能给予救助者指示。大多数能做的只是给予求助者分析,最终要是哪条路,还是得让求助者自行选择。”
他透露,初加入的义工,将会进行观察,通过两人一组的服务模式,较资深的义工会给予新义工指导,以防擦枪走火事件。”
李树春说,该会每个月会进行独立个案检讨,通过讨论增加义工们的应对。
“义工可能接听的来电各式各样,有者是每天定时拨电与义工聊天、有者则单纯拨电进入臭骂义工发泄心情,甚至也有人拨电进来对义工进行性骚扰。”
因此,他常提醒义工切莫将这些事情放在心上,因为不管是咒骂还是骚扰,这些行为大多是通过电话进行,并没有真正的发生在义工身上,在走出接听室后,义工们都得将这些事放下。
沈亚妹表示,加入成为义工的人士在生活上都有所改变,包括一些主管级专业背景的义工在私下变得更加愿意聆听下属心声,促进生活上人际关系的改变。
“目前本会义工大部分是华裔,也有少数印裔,我们希望能及引到马来同胞加入我们的大家庭。”
跨过心理障碍 义工更具自信
新山心灵扶助会资深义工黄丽娟在加入成为义工前是一家庭主妇,从报章上获悉心灵扶助会的存在,就尝试加入该组织。
回想当初加入成为义工,她坦言,较为困难应付的是语言方面,惟最终她慢慢克服,并对自己产生了自信。
她回忆,本身在加入后所接获的求助电话形形色色,较让她记得的是一名独居老人,常会定时拨电到该中心与义工闲聊。
“他也没有显露出自杀倾象,但他有一个习惯,就是拿著报纸把一条条新闻念给你听,然后和你谈看法。”
她坦承,刚加入成为义工时,担心自己无法应对求助者电话,感觉备受挑战,但她将导师的格言“没有不可能的事”紧记在心,令她跨过心理障碍。加入心灵扶助会令她改变待人处世的做法,如今更愿意聆听身边的人的发言。
接听电话施援 电邮也派用场
新山心灵扶助会过去10年以接听电话的方式聆听求助者的呼喊,随著时代发展,该中心也推出了电邮服务,以迎合年轻群体的日常生活。
孙健帏指出,相对于国内其他的地方,新山区求助者得比较含蓄,因此推出电邮接受求助的服务可说是让这些含蓄群有宣泄情绪的出口。
“这也是迎合手机世代到来所做出的相应改变,目的是吸引更多年轻一群在生活上面对瓶颈时,可以多一个求助管道。”
他表示,上述服务去年8月推出,至今接收到许多年轻一群的电邮,惟大致上寻求开导的问题大多局限在人际关系之下。
孙健帏透露,截至去年11月,新山扶助会所接获的求助电话达5000多通,求助者以男性占大多数达55%,另45%则为女性。
“去年超过半数的求助者年龄介于40至50岁的中年人士,这与他们在到达这个年龄时常必须面对生活转折有关。”
他进一步分析,求助电话中涉及的问题领域其中半数为人际关系,包括在男女感情问题、家庭关系,职场人事纠纷等。
“另外,20%的求助电话涉及工作就业,求助者因失业而感觉压力大增,另有20%的求助者则面对生病或孤单等问题。”
孙健帏说,在少年求助者方面只有微幅增加,这是由于如今许多学校都设有辅导老师监督学生,令学生有问题时即可寻求援助,无需到外界求援。
“求助电话以华人及印度人居多,马来同胞则较少,相信这与伊斯兰教义禁止信徒自杀有关。5000通所接听的电话中,有10%的求助者出现自杀倾向。
沈亚妹补充,通常佳节前后求助电话会减少,甚至会出现“零通话”的现象,这是因为佳节期间民众大多回乡过节,拥有家庭温暖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