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年前,立陶宛画家尔纳斯于槟城乔治市古迹区的“魔镜”系列壁画作品,通过媒体的传播,在全国各地的社区掀起壁画热潮;在乔治市古迹区,壁画成了吸引游人、引发商机的“不二法门”,却也引发一些负面效应。
除了壁画之外,近几年于柔佛、隆雪、霹雳等地陆续举办社区艺术嘉年华、艺术节等活动,“艺术进入社区”已逐渐不为民众陌生,此形式本身,也衍生许多反思和讨论。
当“艺术”以壁画彩绘、装置、艺术节等各种形式,介入各种有著不同在地特色和诉求的社区,这整个过程,是否仅仅是带来人潮的一次艺术节、嘉年华;一幅吸引游客蜂拥而至的壁画;一次引起话题的戏剧演出……这样简单?通过一次又一次的“介入”,艺术家和策划者们企图形塑的,究竟是谁的诉求、谁的文化?
近日,一群本地艺术工作者入驻乔治市古迹区内的生活公市老社区,有者每天到访社区,有者则在居民协助下居住在当地,与居民互动、沟通交流,并合力完成创作。
在此计划中,艺术工作者并非以“艺术家”身份,而是以学习者的姿态进驻社区,和社区居民进行日常讨论,通过不同的境遇、教训和经验有所体悟。艺术工作者和居民在这个这个过程中,通过建立信任与了解,并互相学习与分享。
此名为“艺写市迹”(Re:engage:The People's Court)的计划,是一项由去年甫从台湾国立艺术大学毕业的艺术工作者李嘉霓,在日本基金会(Japan Foundation)的支援下发起的艺术家进驻社区计划。
与居民完成艺术展
李嘉霓希望通过此计划,从艺术与艺术工作者的视觉出发,再链接生活公市社区的文化、历史与社会及其他各种可能性。
她说,艺术家和居民于明年2月合力完成社区艺术展览,作为计划的实验成果,展览作品将从生活公市居民的记忆回复与口述历史中取材,观赏者和民众可通过这些作品,从全新角度,想像、建构与走入这个社区和居民的生活。
她希望参与此计划的艺术家通过社区美学实践,重新思考自己的专业和社会的关系。
“而社区居民则通过艺术家入驻所带来的碰撞,重建对社区的回忆,重新链接自己和社区、邻里之间的关系。”
不同元素碰撞 创造新觉知
参与此次计划的艺术家,有地道槟城人,也有来自外州、经营不同领域的艺术工作者,希望可在“熟悉”和“陌生”的相互碰撞中,创造出新的觉知和认识。
来自柔佛的剧场工作者蔡德耀,是计划中首个进驻社区的艺术家,在自己的家乡也正在经营社区剧场教育的他,被询及艺术家在社区艺术计划中所扮演的角色时,他直言:“我就是一个进来社区生活的新邻居。”
在“新邻居”介入社区的过程中,艺术工作者和社区居民两个拥有不同脉络和背景的“元素”相互碰撞,因而产生“觉知”,是德耀所希望看到的。
“我认为自己在做社区、创作和教育时,有个共同目标,就是人需要对自己有所‘觉知’,要清楚自己是谁、住的地方是哪里、其中的脉络是什么。”
他认为,不同元素的碰撞,是人和人之间交会时本来就会产生的现象,只是社区艺术计划比较不同的地方仅是因为有个“名堂”存在而显得“明显”。
“当一个社区里面只要有一个人带来和平常秩序不同的东西,那这个社区就会有变化和影响。我希望可以通过共同生活的过程引发居民觉知及我本身的觉知。我们互相在‘给’对方东西。”
蔡德耀指出,通过社区艺术活动,居民们所习惯了的东西,艺术家会通过提问和互动,让大家重新看到其存在;不过,他强调,并非仅有艺术家为社区带来“变化”,因为每个人都可以为社区带来变化。
长者传统文化 社区独特元素
参与计划的槟城在地艺术工作者周盈贞指出,当地居民所展现的社区互动及守望相助的精神,是当初吸引她加入的最大因素。
“还有这些老人家们的传统习惯和文化,我只能在上一代人身上才能看到,是这个社区很独特的一个元素。”
在驻村艺术家中相对资浅、进驻也不到一个月的周盈贞坦言,目前还在处于思考的阶段,此外,她也在思考如何在经营社区的同时,不影响居民的生活。
“虽然并非有意为之, 但‘共同记忆’的力量很强大,当我们在‘撩’起群众们对此的情感,吸引更多人潮进来社区后,是否会衍生旅游文化的干扰?”
策展人李嘉霓认为,并不需要将社区想像得太过脆弱。她强调,此计划的过程并非要为社区“带来什么”,而是艺术家向社区学习。
“因此,面对问题时,希望可以和居民一起讨论如何去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