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政府根据《2005年国家遗产法令》,将“文化遗产”分为物质产和非物质,前者包括建筑物、考古与自然遗址、文物与艺术作品等,后者有传统习俗与文化、表演艺术、美食和人物等。
在大马国家文化遗产中,目前共有47项建筑物、6项考古遗址和7项自然遗迹,其中包括许多超过百年的历史建筑,诸如吉隆坡暨雪兰莪中华大会堂、槟城圣乔治教堂、黑风洞、马六甲红屋,以及江沙乌布迪亚清真寺等,但是,当中并不包括具华人宗教色彩的建筑。
佛教与道教在大马的发展已超过百年历史,大马华人宗教建筑和文化遗产不在少数,包括马六甲青云亭在15世纪已存在,并于2003年获“联合国亚太区文物古迹保护奖”,以及有214年以上历史的槟城观音亭,却都没有被列入国家文化遗产。
马六甲青云亭是马来西亚最古老的华人庙宇,在明朝万历二十八年就已存在,现已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杰出古迹建筑修复的典范,如今庙内供奉儒、释、道3座祭坛。
属于世界文化遗产的槟城,其市区内观音亭是当地最古老的庙宇,在1800年由槟城的广东人和福建人创立,其非纯粹的佛教教寺,也不是道教的道观,而是华人民间信仰佛道混合的反映。
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讲师杜忠全接受《东方日报》访问时说,数百年前南洋华工客死异乡后,需要道士或法师主持丧事与超渡,因此,这些属于民间信仰的华人庙宇,都会从中国聘和尚或道士作主持。
他披露,槟城观音亭在1887年聘请来自福建涌泉寺的妙莲法师,由于当时妙莲法师有意为中国福州龟山法堂筹募修建基金,所以欣然南下槟城当观音亭的主持。
对佛教历史素有研究的杜忠全表示,观音亭就位于乔治市市区,与佛教远离尘嚣的清修与坐禅等要求大相迳庭,佛教的意义并非主持丧事而已,更应广传让人们了解佛法真义。
“当时妙莲法师立愿要兴建一座佛寺,他将募化回来的银两回馈槟城本土,于1893年开始在亚依淡鹤山兴建极乐寺,这也是汉传佛教在马来亚扎根的开始,让佛教不再只是民间信仰。”
宗教分信仰与建制
他解释,宗教可分为民间信仰与建制宗教,前者是根植社会传统文化的鬼神崇拜,善信们的供奉与膜拜具有功能与目的性,主要是为解决日常生活的问题,如求健康、功名或发财等。
“建制宗教是超越现世和处理生命意义,其具教主、教堂、教理与教团等,对应佛教即佛陀、佛寺、佛经与和尚,佛教讲求是解脱生死,民间信仰一般只求平安。”
杜忠全表示, 成为佛教徒有正式仪式,即皈依佛、法、僧三宝,以及接受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戒,许多人宗教信仰栏目填写为佛教徒,其实是比较偏向民间信仰的拜观音。
他说,虽然创建极乐寺的妙莲法师属于禅宗,净土宗随后也从中国传来大马,但普遍上本地都是禅净双修,而且汉传佛教的派别虽多,但彼此关系密切与相相渗透,因此,在大马一般上都是并存。
道教信徒热庆神诞
本地文史工作者李永球指出,道教在中台等地的发展与大马类似,中国自汉唐以来就有佛道之争,现代道教也没有经历如佛教般的革兴运动,以致如今道教的发展并不如佛教般兴盛。
他指出, 我国道教在2 0 0 6 年才加入宗教谘询理事会,因此,现代化的马来西亚道教乃处于发展阶段,如今道教组织有马来西亚道教总会、道教青年团总会、马来西亚三清道教会等。
“正宗的道教是有传度三宝和受箓,正一道也会助信徒前往中国龙虎山归宗,但因为道教对中华文化影响太深远,以致许多人未必能分辨正宗道教、民间信仰或风水术数间的不同。”
广东福建保留习俗他说,每逢农历九月初一至初九庆祝的“九皇爷诞”,千多年前在中国云南与四川最盛行,供奉的是道教北斗七星星君,唯现今仅有广东与福建等道观保留习俗,反而民间已断层。
他指出,“九皇爷诞”在马新泰反而保存下来,每年的持素、立竹嵩、乩会、接送王爷等活动都隆重庆祝,虽然如今九皇爷诞已偏向民间信仰形式,但亦是我国华人宗教的文化盛会。
先贤求保佑异乡设庙宇
文史田野工作者李永球指,华裔先贤数百年前从中国到南洋拓土,在异乡番邦面临生老病死问题时,为寻求心理慰藉和神明保祐,必定都会在异乡设立庙宇供奉神明。
他指出,因此,我国许多华人开埠的城镇,都可寻获超过百年历史的庙宇,这些庙宇记载著华人城镇的历史变迁,也承载许多具有丰富历史价值的文物,更见证华人先贤对本土的贡献。
对华人民俗信仰素有研究的李永球指出,道教是在这样的历史脉络下,从明朝未期以民间信仰的方式传入马来亚,因此早期的吉兰丹和登嘉楼都有道观,青云亭初期也是偏向道教系统。
他表示,中国道教体系繁杂与流派众多,但传入马来亚本土的主要以正一道和全真道,与广东、福建与海南等地盛行的南传符箓派三大派别为主。
出家道士类似《射雕》全真教
李永球说,道教的道士分为出家和在家修行2种,出家的全真教道士需身穿道服和留须蓄发,离开原生家庭到道观清修茹素和终身不婚娶,这种形式比较像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的道士。
“正一道和符箓派的道士平常不须戴冠和穿道服,修炼特别强调符箓,多半可以结婚生子和吃荤,以及居家开设道坛,主要从事道教仪式活动,这种形象比较像香港僵尸片里林正英所演饰的道士。”
李永球告知,也因此大马本土道教庙宇非常少,因为只有全真教派有需要设立道观,其他派别的道士都在家开坛作法,以致全真派如今也逐渐式微,怡保超过百年历史的龙头岩和南天洞就是属于全真派别的道观。
“由于正一道等道士只需在开坛作法时才身披道服,而平常食饮起居也跟一般人无异,所以在现代社会的‘道士’已不可能像‘和尚’普遍,道观也不像佛寺般林立。”
他指出,符箓派则比较偏属于民间信仰的派别,主要以符咒帮人治病去邪或济人渡鬼为目的,或进行斋醮祈福等道教活动为主,偏重符咒和鲜少使用道家经典,也不强调道家的修行。
他告知,如今大马出家道士不超过百人,正一道道士人数也不多,反而南传符箓派传人在大马约有数千人,即使在中国有登记的正式道士也只是约10万人而已。
印度文明 北马“低调存在”
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讲师陈爱梅表示,虽然极乐寺被视为是“汉传佛教”正式在马来(西)亚扎根的开始,但实际上,从公元4世纪至14世纪之间,带有佛教成分的印度文明就已在北马存落地生根,只是如今一直被“低调存在”。
她披露,位于吉打州的布秧谷已有超过1500年的历史,是比马六甲王朝更悠久的历史遗址,也是伊斯兰教未传至我国前,佛教及印度文化发扬的重要基地。
“虽然布秧谷后来已没落,但北马过去数百年都处于暹罗势力范围,也因此缅甸与暹罗盛行的南传佛教,比汉传佛教更早就已传入马来半岛,历史悠久的泰国佛寺在北马随处可见。”
她披露,随著藏传佛教在近10年也传入马来西亚,汉传、南传、藏传等世界三大佛教体系同时存在,让多元宗教并存的大马显得更是百花齐放,这也是全世界绝无仅有的宗教现象。
双修学佛法
“也基于大马人能掌握多语,许多佛教徒都可进行‘双修’,即同时使用中文学习汉传佛法,以及使用英文学习藏传或南传佛法,因此,星云法师也曾开玩笑称来世要转世为大马人,这样的宗教文化遗产应给予发扬。”
陈爱梅说,虽然本土佛教仍然是以信奉汉传佛教的华社为主,但是在佛教思考却已跳脱华族本位,既中华地区的卫塞节为农历四月初八,但大马佛教界却能跟随1950年斯里兰卡世界佛教大会的议决,订定5月的月圆为卫塞节。
她指出,清朝时,宗教处于低迷时刻,佛教在清末明初展开了现代化的革新运动,这一波的宗教革新推动了慈济、佛光山、法鼓山等现代化佛教的产生,并且在90年代传入大马。
“大马佛教总会1957年成立,把各个不同流派寺院都团结起来,于1971年成立了马来西亚佛学院,为大马培养全职宗教人员,提升本土佛学知识与佛法修为。”
她说,马来西亚佛教青年总会也在约1970年代设立,其主要是作推广佛法知识,培养年青人对佛学多加认识,后来马来西亚僧伽总会的成立,也规范了出家人的水平和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