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一场海啸,对槟岛北部和沿海的人民来说,可说是一场噩梦,摧毁了该区人民一生的努力。可是海啸不但对岛上北部的人民带来影响,同样给槟岛一片小小的海草床带来了一些变化。
海啸对人类带来的影响往往都是负面的,但对海草床来说,却未必完全是坏事,因为海啸“冲走”了一些海洋腹足类动物(Marine Gastropods)种类,却也“冲来”了一些新的品种。
根据理科大学的一项统计,在发生过海啸之后,位于日落洞垃圾场和槟城大桥之间的无人岛(Pulau Gazumbo)在2004年及2005年期间增加了6个品种的海洋腹足类动物,但却有5个品种消失了。
在2003年至2006年之间,无人岛各区的喜盐草属海草(Halophila)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有些从浓密转变成稀疏,从泥沼生出海草或相反,发生变化的不仅限于数量,也发生了品种转换。
填海工程导致减少
尽管如此,无人岛上的海洋腹足类动物从科、属、种的数量来看,都有逐年减少的趋势。根据统计显示,2000年,海洋腹足类动物的科、属、种的数量分别是9、12和14,到了2008年,却大幅度地减少至5、5和10。
除了2004年的海啸给海草床带来转变,人为的活动,如拖网渔船、土地开发及砍伐森林、填土及房屋发展,也会导致滤食性动物的丢失,继而导致水的浑浊度增高、淤泥沉积,进而使海水受污染,影响海草床生态。
在2007年至2008年期间,无人岛的海洋腹足类动物被记录到再度减少,而减少的原因,相信因距离无人岛一公里外的填海工程导致。
海洋生物学家,现任槟城理科大学生物科学系副教授陈思憓表示,槟城海草床因海域污染,海草及生物品种比起10多年前减少许多,但若能在填土发展取得平衡,海草床生态还是能够逐步修复,成为珍贵的海洋研究场地。
她说,海草床若消失,首当其冲受影响的是海产。
“已有些海草因为大量的海泥覆盖而无法接收阳光照耀,渐渐呈现一片枯灰状态,这是因为多年来海岸线发展缘故,导致海里的泥沙量增加,退潮时也会直接留在海草床上。”
要形成海草床的主要条件需要阳光、盐浓度、温度、水中养分、林冠附生物及泥土养分,这些条件需要完美结合,方能符合海草床的生长条件,因此非每个地方都能培植出海草床。
水质及阳光是滋养海草的主要元素,68%以上的光线就能让海草繁衍生长,然而,当泥沙覆盖在海草上时,遮挡了海草吸收光线的空间,导致海草颜色渐渐转黑,最后枯死。
过滤水质也是小鱼栖息地
散布在大马的海草品种大约有12种,槟城无人岛及海草床就有喜盐草(Halophila ovalis)、圆叶喜盐草(Halophila ovata)、贝克喜盐草(Halophila beccarii)和Halophila Spinulosa。
海草床的主要功能是提供主要生产力、摄取及储存养分、提供氧气、栖息地及充当过滤器,这些都能提升水质、制造食物链、提供苗圃栖息地及支撑渔业。
海草能净化海水,流水触及海草后会放缓,波动减低后水内的沉淀物会掉入水底,这可使更多的阳光渗透水流,帮助进行光合作用。
海草的价值不仅在于过滤水质,也是重要的栖息地,尤其对小型的无脊椎动物和小鱼来说,海草是躲避捕食者的重要藏身地,活在泥土内的生物亦赖以海草的根茎稳定海床。
不仅如此,一些动物也直接食用海草当食物,凋谢的海草亦可充当肥料,或化作碎屑充当微生物及菌类的营养,植物所提供的多样性结构和沉淀物中的氧气供应促进一个多元的生存环境。
槟州无人岛 考察好地方
如此珍贵的槟州海草床亦是全球海草监测网(SeagrassNet)的生态监测站之一。什么是全球海草监测网?
全球海草监测网是一个全球性海草监测网络,其最终目的在于制定一套统一的方法与工具对世界各地的海草资源进行每季度一次的监测,从而提升对海草这一处于濒危状态的海洋生态系统的科学认知与公共意识。
全球海草监测网是于2001年开始,迄今有33个国家超过122个监测站加入该网络,在马来西亚,槟城无人岛、沙巴警察滩、沙巴的Kuari Bay也是侦测站之一。
然而,在加入全球海草监测网之前,理大海洋生物系的野外研究所早在10多年前就开始到无人岛及海草床做实地研究。
海洋生物学家陈思憓指出,槟城无人岛及海草床面积虽小,但却是西海岸仅存的海草床。
她指出,在马六甲海峡一带的浮罗交怡海域、柔佛海峡蒲莱河口的大片海草床已遭填海“毒手”所摧,正因为槟州有海草床,学生才不必远赴其他州属收集研究样本,也因为此原因吸引了不少北马相关学系的大专生前来考察、采取生物标本及进行海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