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增长,无发展(Growth Without Development),是美国发展经济学家Clower,在1966年提出的理论,它指一国的经济可能出现物质产出,或国民收入的量变,但却没伴随著质的提升。
此处的质变,指的是,经济增长(量变)虽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与前提条件,但是发展却不限于物质产出或国民收入的增长,而包括社会发展、政治发展、法治化、收入分配的合理化、基本人权的保障等。据此,就有必要区分高收入国与发达国。高收入国仅仅指一国的人均收入,超过世界银行或联合国所定的收入水平要求,而发达国的含义则更全面。也因此,不少高收入国如科威特、沙地阿拉伯、汶莱等,通常也被归类入发展中国家,而非发达国家。
之所以,有几方面的理由,首先,这些石油盛产国虽有高收入,可产业结构太单纯,产业门类不齐,科技更不发达,虽有高收入,却不是发达(Developed)、工业化(Industrialized)或先进国(Governed Countries)。从更广义的角度看,这些国家法治化、民主化程度可能颇有限,基本人权也没受到应有的尊重,甚至可能连信教的选择权也有限。
另一点是,产业不够多元化,或过度依赖一两项不可再生资源的国家,也可能在油尽气枯后,沦为贫国。即便有油气,若人口庞大,又满足于油气收入而不思进取、奋发,也会受到资源诅咒(Resource Curse)之害,甚至用油气所得的盈利,来压制社会与政治发展,如不少政治经济学者便认为,中东不少油气盛产国,便是软硬兼施,用大棒与萝卜(Stick and Carrot)来阻挡民主化(见Thomas Friedman之《世界又热、又平、又挤》一书,17)。
显见,有增长并不必然会有发展,特别是资源丰富的国家,因可依靠大棒与萝卜,一边威慑人民,一边收买人心,而人民又因不必纳税而不在乎有无代表(No Representation)。毕竟,历史地看,民主是争取来的,而非从天而降。没有压力,普罗大众,特别是资产与中产阶级,就不会有动力。
有增长而无发展的一个可能后果是,国家整体可能会停滞不前或倒退,陷入内卷化(Involution)的陷阱中;也就是增长到一定程度后,政治、经济或文化均停滞,或被他国超越,使得后发优势劣化为后发劣势(Disadvantages Of Backwardness)。也就是,做为后来者(Latecomer),本可择优地吸取先进国的既有成果,来加速本身的增长与发展,可却因安于现状或内耗,而陷入停顿的倒退中。
实事求是地看,有不少西亚国家,的确出现不进反退的困境中,也就是一代不如一代,独立后比独立前更糟的情况。有研究证实,在1960年代已争取到独立,且人均收入已达到中等收入国水平的国家群中,在2009年时,几乎有3/4依然停顿在中等收入国陷阱,甚至倒退回低收入国的不进反退现象;也就是菲律宾化的国家比比皆是,是常态而非异态!能成功升级入高收入国的,只有西欧的一些国家,东亚的日本、四小龙及两个拉丁美洲的小岛国。(见林毅夫著《新结构经济学》一书中译本2012,北大出版社)。
对大马来说,这个近3/4的停滞或倒退,是富有警惕作用的。特别是已从1970-80年代的国家资本主义,劣化为1990年代以后的朋党资本主义,甚而至于进一步恶化为民粹型朋党资本主义的现阶段的大马。约言之,进步不是必然的,量变也不必然带来质变,反而可能是掩饰退化的假象,如债务驱动的假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