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小的存亡,不是受制于国小的兴盛;国小的气势,也不在《2013-2025年教育发展大蓝图》的搀扶。两者的香火,现在同样面对一间间的国际学校之严峻挑战。
林连玉基金副主席吴建成校长巡回演讲,和全国校长职工会总会长彭忠良在“大蓝图与国民教育的前路”研讨会的提醒,所说的也正是这么一回事:华小学生,也有申请转到国际学校的走向了。
早前黄金城兄在〈大马教育:无限的可能〉援引的统计说,这里己有81家国际学校,2020年将达87家。根据政府转型计划的报告:就读国际学校者,达3万3千人;7年后预计7万5000人。
《教育大蓝图》的数据显示,至2011年6月30日,全国共有高达18%的马来西亚学生就读英国、美国、澳洲、加拿大源流的国际学校。(页7-11)一个马来西亚政府既定的教育政策呢,据《教育大蓝图》说明,仍然一再主张扶起国际学校(Scaling Up International Schools)。(页A-34)
不论这样的吊诡,是否反衬了《教育大蓝图》的有心无力,摆在眼前的事实是,本土各个源流的学校,如今不再是一部分家长的首选。那么,城市的华小学生,面向国际学校的激情挑逗,恐怕也将犹如郊野的学校,捉襟而见肘。
死穴,自然是学校课程设计的不可思议。语文科的咄咄怪闻,大家知之甚详,就连一年级的《科学与工业世界》作业,也处处天马行空:“请和同座的同学组成二人小组,讨论并合力完成具吸引力的多媒体演示文稿。”
科学的学习,在于理解;新生入学,认字有限,上课犹如鸭子听雷,如何一步登天,何况“合力完成具吸引力的多媒体演示文稿”?可惜,校长所图,佣金而已。反正有钱转到国际学校的学生,仍然只是少数中的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