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华大酒店不再是旅人唯一的选择,精美设计配上艺术气息,精益求精的旅馆,予旅人更多上路的理由,留下更多动人故事。
饮食旅游作家叶怡兰即使人在台北,有舒适的家可窝,偶尔也会因为工作太累、压力太大,选择短暂退隐到旅馆,待上一天一夜,身心便能获得充电与洗涤。
她的“小隐”旅馆名单之一,是位在乌来的“馥兰朵度假酒店”。她会选择面向山壁和美丽溪谷的房间,里头有舒服的沙发与温泉浴池,置身其中,可以一整天看书、泡温泉、赏风景,即使外头刮风下雨,都无损于心灵的宁静。
DIY改建旧戏院
叶怡兰自承,她的隐居哲学是在迈向不惑之年的前几年才开始养成的。相较于早年为了研究、书写旅馆,总是五感全开拼命体验,住过全球各种不同类型的旅馆;如今,她更向往去到山巅水媚处,在同一家旅馆连泊数日,与内在对话。
在刚辞电子制造业的高薪工作,董鸿林心中浮现大学时期在旅馆当柜台接待的美好经验,决定开一家有艺术风格的平价旅馆。
综合评估自己的财力、台北市各区的租金行情、来台北的自由行旅客最爱游逛的地点,以及交通便捷等因素,最后选定西门町武昌街上一栋11层楼的旧商场。承租两层闲置戏院与一层舞厅,展开旅馆大梦。
他向亲友筹措资金,自己做财务规划,省略住宿以外的设施机能,将每间房的成本控制在50万台币(约5万3400令吉)内,并分配较多预算邀请新锐艺术家参与打造独特风格。大厅、走道的英伦苏活区氛围,及独一无二的木头家俱,都是在他亲自监工、挑选材料下量身订做的。
“接手旧戏院的好处是空间高挑,拆除隔间后就像毛胚(初装修房),很好重新配置。”经过规划,原本是戏院售票亭的6楼成为旅馆接待大厅,客房则分设在5楼及10楼,总共50间。
董鸿林馀悸犹存地说,原本一楼通道破损不堪,电梯也充斥广告贴纸、满地烟蒂与槟榔渣,脏污又有异味。同栋茶楼及舞厅老客户的习惯不良。在劝告无效后,他只好自掏腰包整修一楼门面与电梯空间,焕然一新的空间,让少数不守规矩者不敢再造次。此外,他也在电梯内加装磁卡感应设备,甚至自费提供同栋日租套房住客感应卡,确保所有房客出入的安全。
2012年初,标举风格设计与实惠价格的“二十轮”旅店(Swiio Hotel)开张,靠国际订房网的通路与口碑创造好业绩。如今这家独立旗帜的隐匿旅馆大受欢迎,特殊假期时还会面临客满的情况。
西门町有想法 复苏青春记忆
西门町邻近火车站,交通便利,当地政府近年持续推动观光与公共建设,让该区成为热门观光宝地。有别于西门町一片平价风潮,国宾饭店集团50年来的第一个副品牌amba在2012年初开幕,便以洗练的美学风格与五星旅店的基因保证,拉出价位更高一级的时尚商务旅馆类型。
amba的单层楼面积约1500平方公尺,房间数有160间,在西门町的旅馆中规模偏大。旅馆所在大楼的1至4楼是诚品武昌店,而改装为旅馆的5至10楼则已闲置多年。这栋武昌街的地标建筑,如今因amba的进驻,大楼外观重新包装,一楼过道也大幅整顿,让街道景观显得朝气蓬勃。
国宾饭店总经理李昌霖认为,要成为下一个50年的台湾旅店品牌,必须注入自己的灵魂和想法,价格也得亲民,更要具备当地文化特色,才能在国际舞台上找到立足之地。
amba的名称饶富创意,取自国宾集团英文名ambassador的前4个字母。再转化为中文的“吧”,替各处空间留下相互关联的幽默注解。如大厅柜台为“问吧”、餐厅为“吃吧”,带出旅馆的个性。不同于国宾饭店的严肃派头,amba的公共空间处处流露西门町的年轻俏皮,却比该区其他旅店多了一股人文味。如餐厅以书架做隔间,架上除了各式书籍杂志,还有许多公仔童玩陈列,就像个调皮学生的私人图书馆。amba主要设计师叶裕清透露,西门町是他年轻时最爱晃荡的区域,因此设计过程自然涌现许多年少时期的记忆。
平价幸福 一个人轻便上路
平价旅馆兴起,标举平价不等于廉价,旅馆可作为在地文创平台等价值理念。台北旅店董事长戴彰纪是资深旅店人,2006年到中国成都旅行时,意外发现法国人在当地开设的青年旅馆很受好评。回台后决定以长期租约的方式和既有老旅馆合作,短短5年内,在台北火车站周边及重要观光点连开8家平价旅店。房间几乎没有对外窗,但因房价便宜、交通便捷、房间舒适整洁,大受自由行旅客欢迎。
2013年全球最大旅游网站“TripAdvisor”依旅客意见,选出台湾前25大最佳服务旅店。在众多5星级旅店中,台北旅店旗下旅馆几乎全数上榜,是名单中唯一的经济型旅店。新驿西门捷运店经理范之豪说,为了带给旅客贴心的服务,接待柜台24小时有两位服务人员,不仅会热心招呼,还兼具收送邮件、代订机票与车票、代订伴手礼及旅游资讯查询等多功能服务。
新驿旅店虽然没有餐厅和健身房等豪华设施,但有公共冰箱、微波炉等,还有免费的自助洗衣、烘衣及烫衣设备。此外,旅店的交谊厅、走廊、楼梯及房间内,都有台湾设计师的插画或装置艺术。
近年,因应新世代轻便上路、预算精省的旅游形态,旅馆的面貌也更加多元。高雄火车站附近有一家改装自三温暖的旅馆,名为“单人房住宿空间”。从入门check-in之后就男女分流。共64间房间,只有一种规格,拥有一张单人床及足以摊放大行李的空间,仅以可简单上锁的拉门维护隐私。每间房间都有Wi-Fi及必须戴上耳机收看的液晶电视。
“单人房”店长、三十多岁的苏鹏今说,传统三温暖对老一代人而言,曾是融合泡澡、按摩及用餐的完美休闲空间,也曾是高雄在经济起飞年代,南来北往商人们权宜的过夜地点。
而今三温暖式微,他大力鼓吹身为原经营者的父亲与老股东们转型旅馆。他考察了韩国大受年轻男女欢迎的“汗蒸幕”(结合spa、健身与餐饮的休闲空间),外国青年背包客栈以及日本的胶囊旅馆,发展自身独特经营模式。以私人专属空间取代青年旅店常见的共用卧房,想耍孤僻就窝在房间,想交朋友、问情报,一踏出去就是舒服的交谊厅,“让旅人既有个人自由,又不离群索居。”
文化体验 重新定义生活
值得讨论的是,理想的旅馆,究竟是让人有回到家般宾至如归的感受,还是应该创造更多令人迷醉的体验?
工业设计师谢荣雅认为,过去百年来国际旅馆业发展出一套坚固的“家外之家”概念,期待旅店如家一般舒适、安心、可靠。如今这些早已是旅馆业的基本价值与设计理性。
然而,过去30年来全球“设计旅馆”的争奇斗艳,却又看似在颠覆传统旅店的“家”的概念,因为“人们去度假,正是为了感受与家不一样的气氛,丰富生活体验。”谢荣雅举道。
实践大学建筑系副教授颜忠贤则认为,旅馆最终极的境界,其实是“重新定义你的家,与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许多旅馆的设计目标,就是在不同国度里给予旅客深度文化体验,也提供更愉悦舒服的家的灵感。
或许,旅店正是关于家的一种隐喻与寄托。对于心灵与身体不断驿动的现代人而言,那等待一日终点的旅店,正因为短暂与瞬间,比现实的家更贴近于漂泊人生,也更懂得抚慰旅者疲乏的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