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独立迄今57年,国民团结课题仍是最令国家领袖头疼的课题,尤其我国作为一个多元族群和宗教的社会,团结更是一项长远的使命。今年马航经历两次空难事件,人民却能不分肤色及宗教,自发性组织各种宗教祈福及悼念活动,悼念逝者也同时为尚未寻获的乘客和机组人员祈福,惟人民所体现的一致性行动,却让人不禁怀疑我国是否只有在危机当前,才能团结一致共赴时艰?
本期节目请来参与非政府组织多年的马来西亚行动方略联盟专案主任何玉苓,以她参与多年的社会运动经验,分析我国人民的团结精神是否只能在危机中凸显,与未来国家与人民如何更团结的对策。
自诩多元文化并存的马来西亚至今已走过57个独立年头,惟近年各种深具分裂意味的不当言论,似乎让国民团结不复以往般融洽,而今年马航的两宗空难事件,除了把我国推向国际瞩目舞台,国人患难见真情的情怀,似乎也进一步拉近人民之间的距离。
从当初为马航MH370客机主办一场接一场的祈福晚会,到迎回马航MH17客机罹难者遗体的盛大仪式,我国人民不分族群与宗教,同心为逝者默哀,生者祈福的情景,也让首相拿督斯里纳吉感到骄傲,惟对何玉苓而言,这能否解读为人民展现团结一致的爱国精神,似乎依旧难以确定。
同情罹难者家属
何玉苓坦言在各种天灾人祸面前,不分族群或宗教,人类都会表现出最基本的恻隐之心,而国难当前更会变相凝聚人民团结对外的信念,惟所谓的团结一致的精神,不一定是建筑在“对国家”的基础上,反而更多是对同样深受其害的人民感到悲哀。
“坦白说,当我们看到马航连续两宗空难,带来的生离死别,我们所产生的同情与认同感,更多是对丧失了至亲的罹难者家属,并为同样生长在我国的人民而默哀;另外,我们更会对政府的处理手法产生疑问,质疑为何会让悲剧一再发生。”
“所谓的患难见真情,不是投注在国家上,而是投注在受伤的人民上;而油然而生的同仇敌忾精神,除了可能应付潜在的外敌之外,更可能反轰向掌握实权的政党或政府身上。”
她强调,本身绝对尊重马航MH17客机事件的罹难者与家属,惟相比起获得大阵仗回国安葬仪式的马航MH17客机罹难者,已经失踪近半年,却依旧得不到真相的马航MH370客机乘客家属,不也应得到相当的尊重,甚至协助吗?
她补充,人们对连续丧失优秀职员与面临巨大损失的马航感到悲伤,惟这是否代表人民可以原谅,身为国营企业却连年亏损,糟糕表现让人印象深刻的马航呢?
“因此讨论所谓灾难当前的国民团结时,我们必须先认清所谓‘万众一心’或‘齐心默哀’的基础。是建立在什么共同价值与利益上,而不是只有灾难或特定日子才试图唤醒人民的团结意识。”
她重申,若国民团结必须借助灾难才能体现,只能证明我国的团结精神相当悲哀,因此国民团结不应建在肤色或宗教的基础上,而是找到人民认同的共同价值观,就好像我国运动员为国出战时,人民同心协力呐喊加油的认同与支持。
年代地域不同 各族相处多禁忌
何玉苓认为,我国自1957年独立以后的20年间,各族人民宛如身处大家庭般合并起来,即使人们因不甚了解彼此而出现隔膜,人们也不必特地讨论“团结”的课题,因为相处时的互相谅解,就足以为彼此定下底线。
“以前人们大多毫无禁忌,可以在同一张桌子上各自享用自己的食物,无论是叉烧饭、椰浆饭甚至吃素,人们都不会介意坐在同一张桌子上用餐;经过1969年的513事件后,政府更成立国民团结局,以让人民之间产生友爱精神,惟成效如何,我相信经过这近40年的种种发展,大家心中只有一把尺衡量。”
她以自己的女儿同样拥有友族朋友为例,当她询问何不邀请他们到家里做客时,她的女儿却认为“不方便”,因为家里有饲养狗,也有烹煮猪肉的缘故,担心会引起友族朋友的不安。
“我中学时期,也有许多友族朋友会互相串门子,我们也会特别顾忌与食物相关的禁忌,却没想到有些友族朋友反而不介意,可见有时除了我们的‘个人想法’之外,来自不同地域与年龄阶层的友族朋友,也会有不同的想法。”
主持人苏进川对此表示认同,并透露自己在国中求学时期也拥有一班友族朋友,彼此间不会因为肤色的差异或食物而有任何禁忌,可见随著年龄的增长、城市或乡区的地域分别,人民的思想也会有所不同。
何玉苓笑言,比起其他国家,我国似乎特别热衷谈论“团结”精神,惟谈论国民团结与爱国精神,就像“谈恋爱”一样,勉强是没有幸福的,人民必须打从心底爱上一个人或一个国家,而不是强迫任何人谈一场数十年的“强制恋爱”。
嘉宾开讲:组织跨族群沟通拉近距离
从事社会运动多年的何玉苓认为,除了政府之外,非政府组织也可以扮演沟通的桥梁,在各种国家大事或政策上做到跨族群沟通,才能有效拉进各族群之间的分歧与距离,而不会沦为“各说各话”,也无助国民团结。
“以华教课题为例,我们必须做到跨族群交流,向所有阶层与族群讲解;因为教育制度问题不只是单一族群所面对,其影响力甚至可波及整个社会;而行动方略也召集了各族不同组织,包括大马伊斯兰教革新理事会共同讨论各种教育问题,得出与单一族群不同的结论。”
她指出,大马伊斯兰教革新理事会经过数次会议后,也认同独中和国民型中学面对的问题,绝对是全马来西亚人民都必须解决的重大议题,因此行动方略扮演的角色可说是召集各方讨论,让各个组织在商讨中,达到彼此谅解的地步。
“即使意见相左,不同族群的组织也应该坐下一起讨论,在彼此都认同的事情上一起努力,即使不赞成对方的意见,你也应该要捍卫对方发表言论的空间,再从中协商。”
她形容,每次有政治人物或有心人士发布种族言论,就一定会引起各方反击,就好像两方彼此拿石头互相攻击,漫天的石头在空中飞来飞去,难免伤到任何一方;惟其实“协商过程中”,大家并不需要石头,只需有人愿意走过来亲自了解分歧原因,就可以和平解决所有问题。
极端言论破坏团结
“就连大马伊斯兰教革新理事会也认为华教问题应该获得更深入讨论,但为何首相署副部长却建议关闭华小,不但忘记了此前的华教历史存在原因,更忘记了国阵上届大选承诺继续资助甚至增建华小的说法,这也证明了部分领袖为了达至个人政治目的,不惜发表各种摧毁国民团结精神的说法。”
她补充,极端言论只会伤害好不容易打造出来的国民团结精神,因此政府和人民都应该拒绝,所有为了达到政治目的而发表似是而非的言论。
“2009年雪州政府打算把某间兴都庙搬迁,至巫裔居民较多的莎阿南地区时,竟然有激进分子直接把血淋淋的牛头丢到雪州政府大厦前,如此挑衅意味浓厚的动作,却没有看到政府采取严厉谴责的方式,阻止如此不理性的行为,也进一步伤害人民之间的团结认知。”
她认为,非政府组织大可利用和平谈判或呈交备忘录给相关单位表示不满,即使要纠众表达不满,也应该采取和平请愿的方式,避免发生不愉快的流血冲突。
不表面交流 深入了解各文化
对于各族人民应如何从日常生活中,拉进彼此的距离这一课题的看法,何玉苓认为,有此说法,代表我们已经认定彼此有一定的距离,惟值得注意的是,某些族群或社区里却没有所谓的“距离问题”。
“就好像我参与行动方略。净选盟甚至其他妇女组织时,我们拥有不同肤色的成员,因此我们之间并没有‘距离’;扪心自问吧,我们自己有多少位非华裔的朋友呢?当我们不断抱怨国民的团结精神时,也不要忘记自己是否打从心底,有和友族朋友‘交心’的意愿。”
她强调,要达到真正的国民团结,与友族之间的交流就不能停留在表面,除了时常一起吃饭聊天,更重要是深入了解彼此的分歧,用理性的方式讨论更重要的课题,更不能付诸暴力。
“人与人之间相处时,应该站在对方的角度来思考,就好像我们到外国或土著朋友的家里时,即使无法接受他们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我们也不应该以不屑的眼光或态度看待,因为这就是他们与生俱来的传统方式。”
何玉苓指出,我国各族之间的融合最常体现在食物与服装上,包括巫裔的传统沙爹与华裔的包点,到了友族同胞的厨房也会摇身一变,成为独具特色的美食,许多非巫裔学生在求学时期都会穿上马来服,如此简单的动作和方式,都有助各族之间达到更好的团结精神。
她以之前曾聘请一名中文系实习生的故事为例,长期呆在单一语言圈子的他,在跟著参与各种跨组群的非政府组织时,才警觉我国各族之间,存在明显的族群认知问题。因此他下定决心,往后希望能用不同的语言,把华裔的优秀文化共享给各族群,若能增加让更多同胞了解彼此的行为,包括以不同语言交流,分享彼此文化的举动,我相信我国政府不必特别标榜,团结意识都会深耕在每一个人民的心中。
开讲嘉宾:马来西亚行动方略联盟专案主任何玉苓
电台主持人:邓佩银、苏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