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二任首相敦拉萨在1974年,与中国时任总理周恩来签署马中联合公报,正式启动马中建交,迄今两国建交进入40周年,两国从早期的政府邦交关系到如今扩大至政经文教及民间往来,并全面上升至战略伙伴关系,就如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所言,两国关系已是“切水不断”。
马中建交40周年,过去大部分讨论都是以赞扬高瞻远瞩的敦拉萨与周恩来为主,期待两国庞大经济交流为辅,却较少提及历任首相在维护马中关系所做的努力,两国教育体制的交集与民间印象等,本期节目请来马来亚大学中国研究所高级讲师林德顺博士分享其观点。
马中建交走过40年,提出及促成马中建交的第二任首相敦拉萨是马中关系重要推手,除了敦拉萨,历任首相在马中关系上,也扮演各自关键角色。据马来亚大学中国研究所高级讲师林德顺博士的说法,历任首相对中国的政策与方向,可区分为3个阶段。
东姑时代亲西反共
“第一任首相东姑阿都拉曼考虑到建国初期,国防力量与金融稳定度都需要西方国家的支持,因此政策与施政方针也偏向西方国家,反共立场相当坚定;当时有指中国在马来西亚独立后曾发来贺电,惟不被我国所承认。”
“东姑阿都拉曼也在联合国上,投票反对中国成为代表,也不参与第三世界不结盟运动,并为中国的入口棉织品定下严苛的条件;尽管马中两国没有建交,惟民间贸易始终不断,并透过第三方交易,因此我国当时也能买到许多中国产品。”
他表示,到了第二阶段,即第二任首相敦拉萨掌政时,马中关系则出现突破性进展;由于当时世界政局发展突变,不少强国有意在东盟设立军事基地,因此敦拉萨决定加入第三世界不结盟运动,成立“东盟自由中立区”,并要求美国、苏联与中国答应不干预东盟内政,也不派兵入驻各国。
“随后敦拉萨也在联合国大会上,接受让中国成为联合国成员,并开始酝酿和中国建交;综观当时国际局势,新加坡也有和中国建交的可能,惟担心被标签为‘共产国家’的压力下,决定把机会先让给我国。”
东盟首个建交国家
他强调,作为当时东盟国家中第一个和中国建交的马来西亚,此举具有指标性意义,因为有效稳定了东盟地区的情势发展;毕竟东盟地区是中国的后院,许多忌惮中国实力的国家,也对此地区虎视眈眈,而敦拉萨拉拢各国成立“东盟自由中立区”,也阻止了外来势力侵入的可能。
“由于敦拉萨执政日期较短,也面对内政问题,因此接任的敦胡先翁,则负责巩固敦拉萨的政策思想,与中国维持密切的政治来往,并正式启动两国之间的直接贸易。”
他补充,时任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在推动国内改革开放之前,也到泰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进行官方访问,与时任首相敦胡先翁的会面,对其改革思想也有很大的影响。
教育协定掀留学风
他续说,1985年开始则进入第3阶段,我国第4任首相敦马哈迪逐步与中国签署各种贸易协定,包括避免双重课税协定、海运协定、贸易协定、直航协定与航空服务协定等,为马中两国的贸易框架定下基本方向,奠下深厚的基础。
“敦马哈迪之后所签订的马中教育协定,开启了我国人民到中国留学的风气,而1999年的小开放协定,允许两国人民到中国直接访问,也促进了两国人民之间的交流。”
他坦言,无可否认当时马哈迪是在与西方国家交恶的情况下,才会推出各种向东学习计划和为马中两国打造更紧密的关系,惟也足以看出马哈迪对当时中国急速发展潜能的眼光。
嘉宾开讲:纳吉访华主调在招商
纳吉在今年马中建交40周年,于5月27日率领庞大代表团展开访华之行,除了希望能重踏父亲当年的足迹,传承先父功绩的历史意义,重点还是以招商引资为主,包括继续推动中马钦州产业园与关丹产业园,以扩大马中双边贸易金额。
林德顺博士指出,马来西亚与中国的双边贸易额都在逐年增长,去年更突破千亿美元至1060亿美元(约3395亿令吉),占了中国和整个东盟双边贸易的1/4;中国是马来西亚的第一大投资国,而马来西亚也是中国在东盟国家里的最大投资国。
期许献力南海和平
“目前中国在马来西亚的主要投资集中在基础建设方面,包括槟城第二大桥、讨论中的马新高铁与电力供应等;不过我希望两国可以让投资项目更多元化,包括金融业与服务业等,并借助中国商界许多创意的好点子,引入我国成为新概念。”
他认为,从马中两国的贸易大方向来看,预计两国关系会越来越好,因为走过40年的友情,中国也知道马来西亚是可以“交往”的好伙伴,并在东盟持续扮演吃重的角色。
“但我也希望纳吉可以像其父亲一样,在促进马中关系以巩固国家内政之馀,也必须为国际社会的稳定献上一己之力;我国身为南海主权争端的一分子,向来主张透过‘和谈’解决问题,因此我希望纳吉可以持续引导东盟国家,在各种主权争议上走向和谈的方向。”
招更多中国学生 大专质量须提升
在教育领域,自1997年马中教育协定签署后,也开启了马中两国的大专生留学潮。曾经在中国留学4年的林德顺博士认为,我国政府必须更积极处理留学生课题,各大专院校也应该加强与中国民间的联系,才能有效吸引更多中国留学生。
“据中国政府的统计显示,2013年共有40万名中国学生在各国留学,我国却只收到一万名学生左右。要知道,中国学生在选择留学国家时,考虑的不外乎教学质量、环境、费用、语言、人身安全与移民政策等,扪心自问,我国大专院校是否达到他们的要求呢?”
他指出,我国大专院校的教学质量的确有待改善,因此目前各校都在加紧争取更好的世界大学排名,因为这是学生考量的硬指标,也是最容易宣传的方式。
“相比起大部分国家,我们的生活水准与学费还算廉宜;华文在社会的普及程度更是我们吸引中国学生的优势,加上属于共和联邦背景的马来西亚,也被许多外国人视为‘学习英文’的好地方,学费也不会比欧美国家来的贵。”
推广文化底蕴
他分析,在难以量化且抽象的文化环境因素方面,中国学生的确会偏向于发达的欧美国家,或娱乐软实力惊人的韩国与日本。因此,如何推广我国的深厚文化底蕴,是政府可以进一步努力的地方。
“政府在2012年设立‘大马全球教育服务中心’,一站式处理所有外籍学生的留学申请,以掌控留学生的确实踪迹,避免产生‘假读书,真打工’的问题;惟此中心的表现却为人诟病,也是政府应改善的地方。”
他透露,中国学生来马时缴付过高的仲介费,加上不时发生“货不对办”的问题,导致马来西亚大专院校的名誉在中国也受损。因此,我国大专院校应直接在中国设立办公室,或布置更完善的的网上报名系统。
“在派遣留学生到中国进修方面,我希望政府可以增派更多的巫裔或印裔学生,并借此让各族人民了解‘真实的中国’,因为到外国大专院校不应只是为了考获一纸文凭,也是了解一个国家与社会发展的好机会。”
促进互认文凭
“我2007年到中国进修时,发现中国政府其实采取非常欢迎的态度,不但提供大量奖学金,基本上也解决了学生的生活费问题,加上中国大学的学术质量越来越高;除了过去较多人选择的文科,如今甚至有学生到中国进修农科、地质学甚至珠宝鉴定系等,显见中国大学科系的多元化。”
他续说,虽然中国大学文凭已经获得政府承认,惟在工作领域方面,却尚未获得公共服务局的承认。因此,若能进一步互相承认文凭,绝对能吸引更多人到中国留学。
马航事件掀波 增了解止谣言
我国接连发生马航MH370航班失联事件、沙巴州中国籍游客被掳事件,在今年庆祝马中建交40周年的日子,看似没影响两国之间的官方往来,惟民间却似乎激起千层浪;对此,林德顺博士认为必须加强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才能有效遏制各种谣言与误解。
“其实马中两国政府的危机处理态度相当克制与温和,尽量低调处理,从宏观角度而言,不会对整体发展带来重大影响;惟部分以国家形象为主的行业,如旅游业则可能面对较强烈的冲击。我预计如果事态没有恶化,应该需要3个月到一年的时间才能抵消这次的问题。”
中国人缺消息渠道
他坦言,从人民的角度来看,虽然连串事故的结果并不正面,惟至少也在全世界打响了马来西亚的名号。
“以前我在中国进修时,大部分中国北方人都不了解马来西亚,除非你提到‘新马泰7日游’,他们才会有一定的概念;从中国人针对马航事件发出的留言,可以看出中国人在消息渠道不多的情况下,大多对马来西亚了解不深,甚至产生扭曲的看法。”
他不违言,我国政府和航空业在处理马航事故上,对中国国情理解也不够透彻,处理上不够弹性,才会导致中国民间出现如此激烈的反应。
正面宣传除误会
他补充,我国巫印裔对中国的理解,则是以我国华裔为参考样本;好比他的学生在课本上,发现中国北方人很喜欢吃饺子,就觉得很奇怪,因为我国的华裔似乎不热衷于吃饺子。
“我认为许多民间的误会与刻板印象,都可以透过正面宣传或旅游,让两国人民更了解彼此。”
政府需“知华派”制定外交政策
相比起我国华裔对中国人民的了解程度,中国人印象里的马来西亚人,又是怎样的呢?
林德顺博士坦言,许多中国人脑海里的“外国人”概念,其实大多只有两种,一是先进发达、金发碧眼的欧美国家,二是第三世界,需要他们施以援手的非洲国家;马来西亚人,对他们而言,更像是自家人而不是外国人。
东盟重要伙伴
“在国与国之间的定位,可看出马来西亚对中国而言,尚不属最重要的外交国家,包括美其名为靠近关丹产业园港口,地理位置却处于相对较偏远的广西钦州产业园。因此,我国的确有再努力的空间,毕竟我们始终是中国在东盟国家里,不可或缺的重要伙伴。”
为此,林博士希望我国的官僚体系能够有更多“知华派”,因为彻底了解中国,在制定整体外交政策时,才能走上正确的路,并重申官员们不必是“亲华派”,只需对中国有一定的了解即可。
开讲嘉宾:林德顺博士(马大中国研究所高级讲师)
电台主持人:邓佩银、苏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