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收到一份有趣的研究报告,那是拉曼大学敦陈祯禄社会与政策研究中心(TCLC)对大马华裔青少年的“躺平文化”展开的调查。
这份报告有几个亮点,首先是接受调查的16至30岁的367名华裔青年只有9.81% 受访者直言选择“躺平”,但却有 55.31% 的选择是“不确定”,而研究提醒这是一令人担忧的趋势,这说明超过一半的人将来可能会选择“躺平”。
在这当中,直言选择“躺平”的女受访者多达41.42%,而男性则为23.71%。
无可否认的是,“躺平”是中文网络圈子最火的“俗语”,很多人也经常习惯性在社媒平台发帖或留言区,随手打出“已躺平,勿扰”、“躺平任嘲”等等,但现实社会中否真的躺平则另当别论。
“躺平”这个词汇早在2021年就被中国的《咬文嚼字》编辑部评为2021年度十大流行语之一;但什么是“躺平”的具体表现呢?
据《百度百科》的引用示例,躺平现象在其他国家的体现或“代号”,包括:英国尼特族(NEET)、日本低欲望社会及美国归巢族(Boomerang Kids);而“躺得最平”的具体呈现方式为:不买房、不买车、不结婚、不生娃、不消费,维持生存最低标准,拒绝成为他人赚钱的机器。
为此,30岁以下的华青,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未踏入社会就有“躺平”的思维是要不得的事,但选择“不确定”的人,接下来会否“躺平”则有可能是带著各种对未来的憧憬离开校园,但却被社会教会做人,面对“整顿职场”与“随波逐流”之中,做出一个选项。
因此,有人说,躺平族的出现并不是年轻人主动选择,更多是抱负无处可用、满腔的热情被现实社会磨平,但却又改变不了职场文化,再加上高学历领著不匹配的薪水而对现实失望,那么倒不如选择更快意。
随著普及教育的发展,满街都是大学生下,科系选择与提前的额职业的规划都很重要,而我国政府也可以参考芬兰的做法,把职业规划纳入必修课,而专业的研究机构可多做大马就业前景调查,以给新生代做更多的参考。
这份报告虽无法代表所有的大马华青,但这份高等学府做的线上的研究也可视为一部分受高等教育的华青的看法。当中,有73.12%受访者不同意结婚和组建家庭是人生的最终目标,当中有76.35%受访者认为,作出独立的生活选择,比满足家庭期望更重要。
我国的官方资料显示结婚、生子的比例逐年下降,华裔的情况最为严重,而受高等教育的华青有独立自主的能力是好事,这当中有多少是不婚不育、又存在多少是恐婚恐育,则是进一步值得探讨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