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蘸墨是传拓的最后一环,也是最容易出错的一环。若这一关没过,之前的辛劳便算是白费。即便椎拓得再精致,若这一笔下得不对,所有的努力也就变成了空谈。因此,倒不如将以往的拓碑经验总结下来,写成此篇,既为自己日后回顾时留点痕迹,也许能为那些同行、后学带去一点启示。至少眼下,从这点微不足道的记录里,也许能找到一线微光,带来一丝启发。
二、三透
我认为,在蘸墨之前,务必掌握三个要点。这三个要点,姑且称之为“三透”:椎拓务必通透、纸张务必干透、结构务必熟透。
首先,椎拓务必通透。根据以往经验,若椎拓不够通透,蘸墨时纸面便显得不够踏实。判断的依据是,纸上的墨痕不深,总给人一种漂浮的感觉。例如图例中的“士”字,便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其次,纸张务必干透。若纸张尚未干透便贸然蘸墨,墨水便会晕染开去,影响整体效果。这个道理虽不必多言,却常常被忽视。例如图例左上角的部分,就是一个例子。
最后,结构务必熟透。蘸墨之前,务必对碑刻的整体结构了然于心。只有这样,才能决定从哪个部分开始蘸墨,掌握先后秩序,避免东一蘸、西一蘸,最终出来的只是一张补丁式的拓片。例如图例中的左右结构,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三、两必须
除此之外,蘸墨之际还得掌握“两个必须”:必须试墨、必须轻巧。
首先,必须试墨。根据以往经验,若拓包沾墨后直接蘸墨,往往会导致墨痕过深或过浅。为避免这种情况,我通常会准备一张相同质料的纸,专门用来试墨。唯有如此,才能有效避免前面提过的那些问题。例如图例中“元”与“观”之间的墨痕,就是一个例子。
其次,必须轻巧。我曾经历过试墨后,仍无法避免墨痕过深的情形。想来,问题出在拓包使用过久,已吸收过多墨汁之故。为避免这种情况,除了试墨,我还会特别留意蘸墨时的力道。我的建议是,能够轻巧就尽量轻巧,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备无患。否则,墨痕过重,便会影响拓片的整体美观。例如图例中的几个“贰”字,便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四、余论
除了以上的“三透两必须”,其实还有许多值得留意的细节。像郭玉海等前辈已经做了详细的说明,比如如何避免留下拓包的磨痕等等。然而,前辈们的要求之高、标注之严,实在非吾辈所能企及。到此,或许也只能以“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来安慰自己了。
此外,户内拓碑或户外拓碑的环境,往往也会影响工作细节。在马来西亚,高温多雨、蚊虫滋生等因素,常常干扰工作进度。例如户外补给、纸张易干、环境险恶等,都是常见的困扰。然而,这些因素不能作为借口,毕竟能做的,也不过是思考如何解决罢了。
大致而言,以上所提及的情况,大抵都是在拓碑蘸墨入门时常遇到的问题。这些记录,或许并没有什么学术价值,也未必能流传于后世。论其价值,可能也只是让今时今日的同行、后学少走些弯路罢了。至于未来的岁月,或许这些琐碎的经验只会被风吹散,但无论如何,今天做的每一笔,总能留下些许痕迹,哪怕只是在自己心里。
2024年11月22日
吉礁莒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