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观照学生”的“观照”有几个意味,一是看得清楚,二是向下看,像观世音菩萨在云端看世人,从智慧的高地向下看,三是在一个距离外看,不必和被观照者混在一团争闹谁说的对。
老师观照学生,看到的是学生的众生相。各种学生各种众生相,老师都看得清楚看得明白,但学生还不知道老师借由过去的求学、教书经验具备了这样的照见明了的能耐,也不知道自己早已露了相。有的学生十八、十九就很虚伪,但还以为自己演出的是真诚;有的在言谈中透露出一种因过去的杰出考试成绩不可一世的神情,有的在你面前说了一些没有人会相信的谎言,有的耍无赖,装作不知道你和他有过的约定;当然,也有能虚心求救、有自知之明的、有能体谅老师、懂得和老师做朋友的学生。
老师在教学上遇过不同种类的学生,根据经验总结,要划分不难,而划分结果反过来可指导老师去面对学生。经验的累积,观照能力会逐渐成熟。
老师观照学生,也有点像观众看戏,有些戏中人物的遭遇还没发生你就预先知道了,比如一个娇生惯养的大小姐最后命运如何坎坷,戏没演完,你已了然于心。老师对学生未来的预测,当然不必是很具体、细腻的那一种,比如我们不会去预测某个学生是否能考得四十分,但我们大概知道某个学生是否能在某个科目过关;我们不必去判断某个学生未来是否有出息,但我们可以判断他们的无知是否会在你接下来的课中继续发酵等等。
人生难测。以一个学期为一段人生,说起来就相对容易,因为学生的一些习惯和性格在短期内要改变虽然并非不可能,但那需有很强的纪律和毅力才行,而这类学生很少。有的学生不懂得提问,只懂得用不同的句子重复同样的问题兜圈子,如果他无法迅速去除这些盲点,一个学期内他的求知进展很难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当然,这并不表示他不能考得好成绩。有的学生我们可以预测他会在下一次考试前或后来到你面前把他如何肚子不舒服、什么时候去看了医生、医生如何规劝等再说一遍。“再”,是因为故事已老。对这类学生的行为预测,即便不准,也相去不远。
有些判断比较难说,需要考虑一些变数,比如某个学生在第一次考试得了十分,他来问你是否可能在第二次考试中多得三十分及格,那么其实答案是在他身上,如果他肯学、肯改、方法用得对,基础也不错,是有可能及格的,否则大概也不行。的确,把所有情况都说死是不明智的,毕竟再神机妙算也有失准时。
而即便有需要把情况说死时,其实也不是在把人看扁,而是要帮助对方认清事实,少走冤枉路。有位学生十个科目中七科不及格,及格的也是“低空飞过”,我劝他考虑往他喜欢、专长的绘画发展,但他认为我理应对他在两个月后的补考中全过关有信心。有人说点醒一个人的梦是很残忍的,不知是否该庆幸我点不醒他?
关于考试能否过关的预测很多父母都能做,但许多教育界人士才有的好的判断力,一般父母是绝对缺乏的,还是请父母要能虚心地听听老师的看法。即便自修成养生专家的人,见医生时还是谦逊些好。比如一个学生坚持练习题得全由老师提供,不肯花时间到图书馆或上网搜寻更多的练习题,这样的表现如何阻碍学生的能力成长,外界人士很难说得仔细。有些父母不了解老师的用意,以为这是亏了学费,和孩子站在同一阵线,真是害了孩子。
老师很容易会观照到学生这一点:许多烂学生都是在亲自塑造自己也乐见的结果,但他们却都在怪老师怪制度。这些学生没尽自己最大的意志和努力去一层一层地把不利于自己的求知条件剔除,却总怪别人、制度没协助他变得更好。比如他们怪十道习题太少,害得他们考试不会作答。但二十道题又太多,害得他们没时间做完,考试也不会作答。而老师的宝贵劝导很多会被当作是老生常谈或唠叨,他们也总以为老师是在说著别人。学生的学习心态、作风和习惯预先设定了收获可以有多大。学习心态、作风和习惯不是不能改变,但学生本身要是没意愿,则是奢望。做老师的常只能眼睁睁地看著学生去收取一些早已预见的不好结果却爱莫能助。
谁不希望清楚看见自己的未来?老师不是算命人,看不到学生的一生,但短期的未来不是不能说说。如果学期始和学生一起喝茶谈学期末学生会成长成什么样子,那是蛮有趣的。老师有的是教和学的丰富经验,学生正在求学,其中的种种老师一看就明白。如果能听听一个医师谈谈我们的身体健康状况,那不是很好吗?当然,前提是学生不可学那不信扁鹊的蔡桓公。
学生有那么多老师,为何却不肯去留意、找出能为他们深入剖析的老师呢?听“师”一席言,那不是值回一个学期的学费了吗?老师对学生有这一层的价值,只认定老师是一个知识的传播者是一种错失。当然,烂老师还是有的,但不要一味记住烂的,而妨碍你去发现、相信和亲近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