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员都会学一些逻辑。我在高中毕业后自学逻辑,但我一向不鼓励和别人辩论,我更愿意的是和别人坦诚、心平气和地交流以及在心里和自己对话。和别人辩论很容易引发许多扭曲真理或看不见自己的效应,包括了更著重表现自己的机智、避免难堪、维护自尊等等。不鼓励生活中和别人辩论,自然就更不鼓励参加辩论赛了。
7月23日在芙蓉中华中学礼堂有一场叫做“花城舌战”的辩论赛。辩论赛中因为有辩论员讲粗话,而且其中有一位还被观众投选为最佳辩论员,因此引起热议。波德申中华中学张永庆校长因为自己的学生投票支持说粗话的辩论员为最佳辩论员,感觉自己没有教好学生,因此在脸书发文公开道歉,这一举动又引起该最佳辩论员的长篇回应。
阅读了一些网上和报章的报道和评论文章后,我想说的是:辩论员在舞台以外使用辩论技巧和逻辑时,如果心里仍把别人当做辩论赛的另一方对待而不听一听自己内心的声音,那会是一个成长灾难。换另一种说法,辩论员所熟稔的辩论技巧和逻辑,在辩论舞台以外,必须能坦诚地用来检验自己的论证,不然所学得的辩论技巧和逻辑难免会阻碍自己的成长。
我拿两例说明:
一、由于来自正方的该最佳女辩论员认为张永庆和黄家贤的评论只著重在“女辩手爆粗”,只字不提第一个使用粗口的是反方男辩手,他在回应文中认为当中有父权思想、厌女仇女情结。对此,张永庆只回复说:“请辩论员自重”。
要带出张永庆和黄家贤的偏颇和不公道,只需点出自己不是唯一说粗话的辩手,只要说出没有必要强调性别就可以了。当然,身为被批评的对象,她很自然会怀疑,张永庆和黄家贤是不是有父权思想,是不是有厌女仇女情结。注意,界限就在这里。不让你有这样的感觉和猜测是说不过去,但不会掂量、把持而越过界限,认定内心自由迸发的感觉和猜测无误,把所猜测的说成是别人的评论主调来指控,这就是我上文所说的:有辩论技巧和逻辑,但却用来对付别人,而不是用来检验自己的想法。如果这点得不到改善和提升,在人生路上会经常一次次蒙蔽自己。
别人未必有父权思想和厌女仇女情结,但你却认定别人这样待你,与其说是别人不尊重你,不如说是你不尊重自己。这就是为何张永庆只回应“请辩论员自重”。如果我只是问你有没有拿了我的铅笔,你却猜“我是不是怀疑你是小偷”,这自然萌起的念头可以接受,但你却不懂得检验自己的念头,咬定我怀疑你是小偷,那就是缺乏逻辑素养,把持不住自己,我与其尝试费唇舌跟你说我没有这样的疑心,不如提醒你要自重即可。
二、该最佳辩论员的回应文开首就来提两点,一、追溯先后,粗话不是他先讲的,二、追究力度,他说的粗话比对方辩手的力度低。只要看看我国政坛口才一流或辩论员出身的政治人物,都不难发现他们都有这一类挑细腻差别的能耐。无疑这表现出你的思维灵活、仔细,但千万别用偏了。不要用你的灵活和仔细去对付别人,而是要用它来检验自己,这个动机和用意之区别,正是逻辑素养之有无所在。辩论赛规则之一,辩手不得用不雅的字眼。既然用了,犯规是毫无疑问的,和谁先犯规没有关系,也和犯规的严重性是否比别人强没关系。能以辩论技巧和逻辑让自己看清楚真相,好好管理感觉、情绪和行为的人,必然先直接承认自己的犯规。犯规的人是不是能追究谁先犯规和犯规力度?有些情况不可以,比如交警逮著你超速开车,难道你能跟交警说:“我是看见前面的车开那么快才跟著开快的”?难道可以说:“别人开每小时150公里,我只开每小时111公里,为何你罚我不罚他?”和上文第一点的道理同,该最佳辩论员感觉委屈是人之常情,他也自然会很想知道为何批评者不考虑这两点(犯规先后和力度),但作为对辩论技巧和逻辑有一定掌握的人,理应能够进行比较周全的斟酌和下个明智的决定,不该把以上两点当把柄去追究,而理应当不解去弄清楚。界限就在这里,拿捏得好的话,许多道理可以自行厘清,许多不忿可以自行平息,许多话语可以按捺住不说。
这事件所引发出的许多论调,是值得辩论员走下辩论舞台后静下心坦诚地运用所学到的辩论技巧和逻辑去想一想的,比如:“因为有事先声明,所以辩论规矩可以无效?”、“当年在班上偷看金庸小说的人有些今天已是文坛前辈,今天禁粗口也将会是重蹈覆辙?”、“说粗话是新一代的潮流,不反映文化修养?”、“用什么词是其次,用词者的意图才重要?”等等。请以台上用来防卫和进攻的辩论技巧和逻辑,服务台下需要给自己的成长和人生负全责的你。
注意,关于该不该讲粗口,许多文章已讨论了,本文的重点不在这。本文关心的是一名辩论员有没有走完整个学习过程,即台上发挥辩论技巧,台下展现逻辑素养。大部分辩论员积极完成前一段,无心延续台下的后一段,这就是我不鼓励参加辩论赛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