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人走一趟北马,传来双溪大年(Sungai Petani)老街场(Pekan Lama)方家大院的照片,仔细一看竟然是近千年的西夏文字!曾到中国宁夏,见过西夏文字,不免颇为吃惊。方家大院门匾与大门左右两侧对联皆为西夏文,双溪大年老街场每天车来人往,竟然没有人觉得狐疑和好奇,也不曾有人发现其中奥妙?
西夏文同样是方块字,形似汉字看起来似曾相识,实际又非汉字,没有钻研西夏文根本完全看不懂。西夏是中国历史上由党项族建立的朝代,定都兴州(今宁夏银川)。党项是羌族的一支,带有鲜卑血统,也是中国北方一个骑马的彪悍民族,在中原地区的西北方称帝立国,国号大夏,由于占据黄河中上游,史称西夏。党项族仿照汉字结构创建西夏文,但笔画比汉字繁多。
关键在,双溪大年距离宁夏飞行距离超过4000公里,何以西夏文会出现在双溪大年老街,莫非方家大院主人家竟是西夏后裔?翻查资料,话说西夏王朝虽曾显赫一时,形成与宋、辽三国鼎立的局面,但1227年西夏被蒙古大军灭国,成吉思汗此时已中西夏箭毒而死,诸将遵照成吉思汗遗命将西夏末代皇帝杀死,并且杀尽西夏宗室。如此说来,所谓双溪大年出现西夏后裔似无可能?
大年,是双溪大年的简称,中文音译省略了马来文的Pe音,但马来文Petani亦可简称tani,因之Sungai Tani中文唤作双溪大年也算对音。Petani马来文即“农人”之意,从字面看Sungai Petani即农人之河,然而地名似乎另有内里乾坤。
原来,Sungai Petani最初称作Sungei Patani,英殖民文献几乎都是这个写法,也有把Patani拼写成Pattani。Patani或Pattani即是泰南的北大年,北大年王国约莫在1474年立国,300年后1786年为暹罗吞并,全盛时期控制泰南大部分领地,以及马来半岛北部一些地区如北霹雳。
1947年英殖民情报官Anker Rentse记述,“......黄金、香料等物品很可能被运到吉打,再转出至西方的印度、波斯、埃及与欧洲等地。让我好奇的是吉打有个地方叫Sungei Patani,我推测这个地名的由来与北大年古老的水路贸易线有关。从北大年的Patani River南下到吉打经Ketil River(瓜拉吉底)一带再至Kuala Merbok(马莫),然后便可通往Sungei Patani。北大年商贾的出现及他们带来的物品吸引本地人的眼球,因之这个地方便被唤作Sungei Patani(北大年之河)。”
最早记述北大年的洋人应该是1600年葡萄牙籍制图师Manuel Godinho de Eredia,他把北大年拼写成Patane,在历史的演变中渐成Patani或Pattani,Sungei Patani最终则转音成为Sungai Petani,也有说从Sungei Patani换成Sungai Petani,或是吉打政府要摆脱北大年的影子。至于北大年中文地名,明代张燮与Eredia同期,其《东西洋考》称之为大泥,清代谢清高《海录》则作太呢,可见“大年”之称谓并非源自中国而是本地华民叫法。
还有一说是Patani源自梵文(Sanskrit)的Pathini,意为圣女,也是狼牙修王朝(Langkasuka)开创人之女,吉打曾是狼牙修王朝掌辖之邦。本地印裔学者S. Durai Raja Singam另有一说,Sungei Patani是马莫河(Sungei Merbok)支流原唤作Sungei Bertanding,因此河与另一支流平行之故。正如半岛其他地名,最初的地名被换了,新地名往往与旧名称毫无瓜葛。
本地华民最初把Sungei Patani称作宋溪大年,1923年谭里夫《南洋埠名》、1928年林穆群《马来半岛商埠考》皆如是称,而“宋溪”显是粤、客语sungai的对音。然而,此后双溪大年成了大家接受的约定俗成,1928年徐雨郊/高梦云《南洋四州府华侨商业交通录》、1935年刘焕然《英属马来亚概览》、1938年潘醒农《南洋华侨便览》、1938年张礼千《英属马来亚地理》等皆记之双溪大年。当今双溪大年新一辈,多以马来地名缩写简称之SP,正如吉隆坡简称KL、新山简称JB一样,鲜少有人关心原来地名的来历矣。
关于双溪大年华民的立足,2005年吉打文史工作者陈鸿洲称,华民在20世纪以前已居住在老街场,虽然人数不多,但足以形成一个华民社区,亦为双溪大年华民最早的聚居地。双溪大年本来没有老街场之名,后来新的市镇大街诞生,才有老街场和新街场之分。
双溪大年的历史座标是位于市中心的大钟楼(Clock Towel),此楼高12.1米实为一座石塔,1936年由实业家林连登出资12万,以献给当时的英国乔治五世国王,庆贺乔治五世登基银禧纪念(1910-1936)。钟楼下方则有三片铜制纪念牌,分别以英文、爪夷文和中文写著此楼的来历,至吊诡英文的铜制纪念牌竟在2018 年被人拆除偷走!
话说老街场方家大院惊现西夏文之谜,向双溪大年媒体老友及友人探问都无结果,唯有专程北上走一趟双溪大年探究竟。所幸兜兜转转,终于联络上方家大院的后人,特地从槟城赶回双溪大年,并愿意和我们解说一切。
原来,方家大院主人家方万成来自怡保, 方老先生已在10年前离世,由于作风低调且非双溪大年人,在本地不是人人认识的知名人物,一般人对他的印象是戴帽子、穿唐装的老派华人。方老先生遗孀上官秀华告知,方万成约莫1990年间到双溪大年与华玲(Baling)之间的瓜拉吉底(Kuala Ketil)采矿,不过并非开采锡矿而是锰矿(Manganese)。
昔年,锰矿没有什么市场,在矿场挖到锰多锡少,矿主都会垂头丧气吐苦水。1990年代情况不同了,方万成专门挖锰以供出口,他的开矿公司唤作“高拉吉底金属有限公司”。高拉吉底即是瓜拉吉底的不同译名,许是方万成与瓜拉吉底有缘,他后来在双溪大年买下两间店铺,并悉心打造成他心目中的方家大院。这两间店铺所在的老街场,街名正是瓜拉吉底路(Jalan Kuala Ketil),由这里可通往他发迹的瓜拉吉底。
根据上官秀华,在中国宁夏也有锰矿买家,有一回她陪同夫婿去宁夏,方万成不知何故迷上西夏文,请了一位书法家为方家大院以西夏文写门匾与题对联。方万成兴冲冲把书法带回来,再请人按照书法雕刻了门匾和对联。门前对联刻上詹国文之名,他是宁夏有名的书法家。
方万成、上官秀华祖籍皆为大埔客家,与西夏后裔当然完全没有关联。方家大院两块门匾西夏文即“观今鉴古”、“形影相随”之意,而门前对联在院内有中文与西夏文对照,对联都嵌入方万成、上官秀华的名字,其中门前右边对联为:方朔三冬月若悬珠万言成,上官昭容诗意秀美华夏知。
至此,双溪大年惊现西夏文的谜团终于解开,方家大院主人家只是单纯对艺术的喜好,并没有期待中的西夏传奇故事,更并没有所谓神秘西夏后裔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