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拜登总统上台后动作频频,通过四方安全对话(QUAD)、印太战略、美国东盟特别峰会、到印太经济框架(IPEF) 接二连三地“放大招”。虽然这些对话、峰会、战略等都没有太大的实质意义,可是明眼人都可以看出这些会议和文件都对中国有很强的针对性。
美国延续冷战思维,希望通过拉拢盟国中和中国一带一路的影响力。除了传统策略盟友如日本、菲律宾等,印度成为美国印太战略中的另一个重要策略伙伴。
基于国力和国家利益的考量,马来西亚一直以来都实施“大国平衡”外交,在中美两个大国之间游刃有馀。但这次美国明显加大力度并高调地把焦点转移到东南亚,东盟各国有能力维持这个区域的策略平衡吗?
不宜“跟车太贴”
其实,周旋于两个大国之间,对东盟各国并不一定是坏事,处理得当的话甚至能够左右逢源。马来西亚就在中美贸易战中获益不少,目前也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和刚刚由拜登宣布的印太经济框架(IPEF)的成员国。
但是,除了贸易和经济利益,东盟更应该以区域和平稳定为主要考量。印太地区和南中国海是东盟各国的后院,任何风吹草动,东盟将会面对最直接的冲击。因此,我们应该避免自己的后院成为区域的“火药桶”,一点即燃。
在大国博弈中,小国“选边站”将加深各国之间的矛盾,“跟车太贴”更可能损害自身的利益。尤其中美两国的近代关系反复无常,从冷战拉开帷幕,到尼克松访华、中美建交,再到发生被喻为新中国的“三大耻辱”事件(银河号、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南海撞机),美国和中国的关系一直都时好时坏。东盟国家如果跟车太贴,当大国“紧急刹车”或者一个“急转弯”,后面来不及刹车的就会车毁人亡。
认清现实
我国和东盟其他国家都应该认清弱国无外交这个现实。
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不是如很多人想像的那样,并没有忠奸之分。当涉及国家利益时,最有效的是“拳头”,而不是“权利”。美国自己不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UNCLOS)的签署国,却擅自采取“航行自由行动”(FONOP)进行执法,要求各国遵守该公约;而中国作为UNCLOS签署国,却不承认国际仲裁庭根据该公约条文判菲律宾胜诉的裁决。
和平时期尚且如此,一旦发生战争或者区域冲突,弱势的国家根本没有谈外交的本钱。如果还有国家希望通过加入某个联盟,当冲突发生时另外一个大国将介入帮忙的话,乌克兰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反面教材。
我们不希望被大国一面倒地碾压,就应该尽最大的努力维持本区域的策略平衡,确保东南亚不会成为大国博弈的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