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与供给侧改革,是近年来中国的热门话题,两者间的关系,也是高度相关的,众皆知,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便出现产能过剩的话题,特别是2008年美国发生次贷危机后,中国政府出台了大规模的刺激方案,缓和了对中国与世界经济的冲击,可其后果则是,加剧了产能过剩。
可以说,一带一路与供给侧改革,是针对这个现象产生的对策之一。所谓供给侧改革,有其中国特色的含义,本来,传统经济学是著重供给的,甚至认为,供给能创造自身的需求。
宏观微观相辅相成
可1920年代世界大萧条时,出现了著重需求的理论,其中的要点是,主张在经济不景气时,政府应增加开支,以创造需求,刺激经济回复活力;这套主张,也是二次战后,全球的主流经济主张,只是,凡事均有其限度,过了某度便会产生弊端,是所谓的物极必反。
在1970年代,由于需求侧主张用老了,终而在发达国产生了通货膨胀与高失业并存的停滞性通膨(Stagflation),便有经济学者提出反向的供给侧改革主张。在发达国家特别是在1979年英国与1980年美国带头下,供给侧主张成了风行世界的政策主张。
这时期的供给侧政策的重点是,放宽政府管制,搞民营化,自由化与减税,以便释放个人与企业的活力与潜能。约言之,其要点是搞活微观,它与需求侧的著重宏观,调整各有所侧重,只是,在经济领域供给与需求,宏观与微观应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应侧重一面于一时,而非永久,如2008年美国危机后,需求侧的宏观调控便又复活,如量化宽松或中国的4万亿人民币刺激方案。
落后国家有需求
在现阶段的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是三去一增,即去库存,去产能,去僵尸企业与增加创新,而创新则是当前的热门用语。
去库存,重点是房地产库存过多,目前,大马也面对高档等地产库存过多,而平价房地产供给不足的失衡现象;去产能,主要是其某些领域,如钢铁水泥,玻璃等产能过剩,缺乏出路;去僵尸企业,主要是指低效率的国有企业,这些企业不但没有贡献,还要长期输血补贴,进而削弱了公共财政。
至于创新,由于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其快速崛起靠的是模仿或模仿性创新,而非原创性创新或自主创新,故当发展到某一高度时,便得调整结构,合理化经济结构以促进产业升级,产品换代,才可以持续增长与创造新兴产业,就业与财富。
出于供给侧改革的需要,一带一路便成了一条可能的出路,毕竟许多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那些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是非常需要外资来激活发展的,可以说只要是双方出于自愿,是可以据此互通有无;而说不上什么新殖民主义或社会帝国主义的。这是因为,发展中国家,如巴基斯坦、孟加拉、缅甸等是面对著双缺口,也就是缺乏外汇与储蓄的国家,也因为这个外汇与储蓄的双缺口,外加上人口增长过快,使得这些国家没有投资能力,可如中国人所说“要致富,先修路”没有基础建设,经济又如何动起来?
中企敢向虎山行
此外,由于这些国家缺乏吸引力,政情不安,法治不彰等,发达国家的剩余资本也不敢贸然投入这些地区,使得这些国家或地区长期陷入停滞的贫困陷阱中,反而是中国的国有企业敢冒这个险去这些地区搞投资。从中方来说,可说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应该说,中企是很敢闯的,西方资本不敢进入的非洲、中东、中亚,中企均敢去冒险。因此,与其说这是新殖民主义或社会帝国主义,倒不如说这是有闯劲,敢向虎山行。这个冒险若能成功也可能为这些地区带来和平与发展,增进区域和平;毕竟国际关系便有一种主张,认为商业化是对付极端主义的一种对策。
说起来非洲、中东、中亚动荡多,因素固然复杂多样,可人口增长快过经济增长,青年人失业率过高,无疑是个主因,若中企敢穿越伊斯兰墙,把非洲与中东的经济搞活起来,未尝不是功德无量。当然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也没有只讲付出不求回报的利他主义。从利人利己,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现实主义角度看,这是值得一试的冒险。
经济如游牧民族
其实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法国等不在这些国家投资反而大卖武器,才是使这些贫困地区陷入长期困境的主因,这些地区真正需要的是发展与就业机会,而不是武器或民主攻势。在未搞活经济前,便大搞超前民主化,只会加剧政治伊斯兰的极端性,甚至让其取得政权,不顾国情地一味搞超前民主或民主攻势,只能说是浪漫有余现实不足,甚至是败事有余。
就所谓的新殖民主义言,其实,就主权国家言,重点是这些东道国本身要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毕竟这是自愿交易,条件是可以说的,中国的一带一路为这些国家与地区提供了额外的选择,要不要做出选择,或是如何谈条件,主权在己,条件不合可以不要。
对一些较发达的发展中国家言,一带一路也是一个额外的机会,可以借一带一路找机会,只要中国能带头把这些地区搞活起来,日本、韩国、大马等也可白搭便车去找机会,反正中企是冲锋队,先让中企去冲,有搞头便跟著进,何乐而不为?总的来说,套句鸿海老板郭台铭的一句名言“经济是动物,政治是植物”,政治如农业社会的农民,是保守与守成的,经济则如游牧民族,到处逐水草居。
中资中企敢到处开拓市场,显示它是蛮有冲劲与闯劲,反观当前的发达国家反而是日趋内向,或是自顾不暇,在这种情况下,缺乏外汇与储蓄的落后国,又如何能“要致富先修路”呢?与其从意识形态的角度看问题倒不如从如何利人利己的角度找互通有无的机会——虽然其失败的成本也是颇高的。
惠及世界经济
约言之,当前的中国人是勇于尝试的,而一般而言,多数人(而非少数的知识精英)也希望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就如大马人到新加坡去当马劳一样,为何本国没有出路?为何不去找出路?要选择做植物还是动物?
一带一路若取得一定成就,减缓中国的产能过剩与库存,也将意味著中国经济会再度加速增长,从而带动世界经济,也会再为大宗商品出口国带来生机。因此,从利己的角度看,一带一路的成功将惠及本国与世界经济,这种正数游戏观,才是对待一带一路的互赢观。世界经济缺乏活力,所有国家都不会得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