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地球的整个寿命来看,由生物反过来改变环境的作用微不足道。唯有现代这一时段,才有一物种——人类,拥有显著的力量去改变其所在世界的本质。”
上述名言节录自一位名为雷切尔卡森(Rachel Carson)的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她曾于六十年代初通过其著作《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引起大众关注环境课题。此书掀起了现代环保思想的开端,过后也有不少专注环境议题的非政府组织相继成立于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如美国的“地球之友”(Friends of the Earth U.S.)及“绿色和平”(Greenpeace)等。
环保运动如火如荼
首个“地球日”于1970年4月22日诞生,号召了美国各地约2000万人参与环保游行。此举也为现代环保运动史划下了新的里程碑,“地球日”最后也从发源地美国慢慢往外发展成全球的纪念日。可见当时的人们已对环境课题异常关心,更以行动来展现环保意识。美国政府随后于同年12月设立了国家环境保护局,而联合国也于1972年成立了联合国环境署并于1974年庆祝了首个“世界环境日”。
一窥上述美国与世界的环保进展简史,就可从中探知民众在环保议题上举足轻重的份量。无论是著书论述、成立非政府组织或是参与环保游行,公众不仅是环保运动中的关键份子,更是参与推动环保意识中的首要力量。缺少了公众的动力,环保运动就免谈了!
有别于外国,我国似乎还不曾有过如美国般上千万人的环保游行,大众对于环保、垃圾分类和再循环等环境议题还在学习当中。对环境友善的绿色政策或运动也是近十年来,才逐步在我国各州分阶段推广给大众。
减低塑料袋使用量
其中,一直以来都提倡绿化槟城的槟州政府就实行了一系列与环境密切相关的绿色政策,包括了禁用保丽龙餐具、减塑运动、无烟运动、垃圾源头分类等等。槟城绿色机构(Penang Green Council)也成立于2011年以协助槟州政府推广绿色政策。
旨在减低塑料袋使用量、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并于2009年实行的“无免费塑料袋”运动,更让槟城在历史上成了马来西亚首个落实减塑运动的州属。当初就曾引起反弹的此项政策,如今国内各州也陆续仿效推行相关的减塑运动。
7月1日槟城迎来了“垃圾源头分类”政策全面执法期的“满月”。此政策分成三个阶段来落实,这不但关系到垃圾管理,更是环保议题中重要的一环。槟州政府深谙“罗马并非一日建成”的道理,因此该政策的首个阶段,就用了18个月推广环保教育。
州政府在这期间向民众宣传垃圾分类与回收物件类别的资讯,以便民众可在全面执法期之前了解政策的条规、学习垃圾分类法以及利用该时期去培养垃圾源头分类的好习惯。今年6月1日开始,该政策迈入了第二阶段也就是执法期,民众若没分类垃圾,将依法受罚。该政策预计两年后将进入第三阶段,届时垃圾分类除了包括“可循环”和“不可循环”,也将纳入厨余处理的这一环节。
另外,为了提高公共环保意识,槟城的威省市政局主席拿督麦慕娜,就曾于槟城气候及清洁空气联盟(CCAC)举办的“2016年度气候变化废料管理的区域训练及工作坊”上,推广了威省市政局所提倡的4R概念。此概念除了涵盖众所周知的“减量”(Reduce)、“再用”(Reuse)、“循环”(Recycle)等3R概念,还注入了“再思”(Rethink)这一元素。
这让各界人士在购买、使用或丢弃任何物品之前有机会再三斟酌,从而推动环保意识。例如,三思所购买或将使用的物品是否有必要后才作出决定,或在丢弃某一物品时再三反思所丢弃之物是否再生资源。
需各阶层人士配合
笔者认为,无论是“无免费塑料带”或“垃圾源头分类”等政策,虽由政府推行执法,却是关乎民生,更离不开公众的参与度。此类绿色政策不但以人民利益为主,更需各阶层人士互相配合参与、一起身体力行奉献给周遭环境以便环境受到有效保护,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有关环境的议题,其本质上皆与“人”脱离不了关系,公众也应被给予机会参与决策,如槟州政府在实施“垃圾源头分类”政策前,也有咨询非政府组织和关注环境议题的民众,以获取更多宝贵意见。笔者相信,每人一丁点的小努力将“积少成多”如雪球般愈滚愈大,最终致使社区、国家、乃至全球的环保意识全面上升!这,就是公众的力量!有鉴于此,公众关心、参与及响应政策的重要性不容小觑。公共政策若缺少了公众的广泛参与度和支持力量为基础,也就失去了其“以民为本”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