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妈妈做的时候就是在做马来女装,所以我跟她学了做的也是马来装。”双溪大年(Sungai Petani)马来服装店Uji Fesyen创办人莫玉英继承母亲的缝纫手艺,从21岁入行起便在马来市场服务,一做就是34年。
中学毕业后,因成绩不理想,莫玉英先是出外当销售员,后来才回家学艺。“以前做的工作时间比较不定,经常需要做到三更半夜,妈妈很心疼我,就叫我回来接她的班,学一门手艺。”眼见母亲靠著这门手艺将5个兄弟姐妹拉拔长大,除了自己,其余的兄弟姐妹皆是大学毕业生,因此她相信自己也能靠著这门手艺将自己的孩子送入大学。
莫玉英说自己是“针车上长大的孩子”,从小与兄弟姐妹放学后就在缝纫机上做功课,早已习惯与缝纫机为伍。然而,学艺代表著一切从头开始,虽然懂得用缝纫机,平日里也会帮母亲做一些简单的缝补工作,但并非专业,因而必须从低学起。从量身、裁剪、到缝纫、车花都得一一学习。“车花是最难的。”
传统的可巴雅(Baju Kebaya)上的绣花有花、蝴蝶、小鸟、金鱼、鸳鸯等图案,穿起来典雅秀气。“以前定制可巴雅都是在缝纫机上一针一针地将花纹缝制出来的,需要很有耐心和眼力。”莫玉英说,学习时被刺伤手指是家常便饭,她也曾被缝纫机上的针刺得鲜血直流。
“三年后出师,妈妈就叫我到外面自立门户。”莫玉英出师后,便离开家乡到亚罗士打(Alor Setar)开店,后来因孩子求学的缘故才将搬到双溪大年。“Uji这个名字求学时期马来朋友给我取的名字,因为从我住的地方到学校很遥远,所以他们叫我这个名字,在马来文的意思是挑战。”弟弟建议她以自己的名字为店命名,于是这个“花名”就跟了她一辈子,直到现在成了所有客户熟悉的“Kak Uji”。
巧妙裁剪 展现女性特征
“其实马来人更喜欢我们华人做的服装,他们觉得穿上身的感觉更好看,很不一样。”询及马来同胞对华裔做马来装是否会有质疑时,莫玉英笑说,客户反倒更喜欢华裔的作品。“很多人以为Baju Kurung就是宽宽直直的裙子,但其实我们在制作的时候有加入一点技巧,即便是成衣也能穿出身材来。”她分享,有些古笼装(baju kurung)因没有根据人的身材做出调整,因而导致胸和臀的部分看起来不太自然,会呈现“半天吊”的感觉。
当裁缝多年,即便在搬到双溪大年后,转以制作成衣为主,定制为辅,她也不忘在服装里加入定制服装时所采用的技巧。她指著古笼装的胸线部位说:“这里看起来像是直线,但裁剪和缝制的时候我们已经做出调整了,从外面看不出来。这是我们的秘密。”访问时,她特别更换了几种服装,包括Kurung Pahang、Kurung Modern、Kurung Pesak、Baju Kedah等。她解释,Kurung Pahang的下摆较阔;Kurung Modern设计较为现代化,上衣长至膝盖上,腰身修长;而Kurung Pesak则是最传统的Baju Kurung。
偶尔,她也会在服装上加入一些中华或新潮的元素。以Baju Kedah为例,这款马来装上衣较短,将上衣的领子改为旗袍领,袖子则改为7分长,看起来更典雅斯文。加上服装上选用的花纹较为倾向中华花纹,让许多客户更爱不释手。Uji Fesyen也会采纳一些东南亚服装的元素,改为适合本地风格的衣服。她带来了类似越南传统服装的长袍,将其改为轻薄的外套,里面穿上长袖衣,外面搭上这件外套,看起来时髦又带点民族风。
志在帮助女性寻找自信 不想退休
“很多人因为找不到适合自己的衣服,或是喜欢但穿不了而感到痛苦。但Uji能帮助到他们穿上这些衣服,找回自信。”莫玉英今年已经55岁,她直言自己人老心不老,依旧很享受为客户制衣的过程。在看到客户穿上自己心爱服装的灿烂笑容,是她最大的满足感。“这是我最大的动力,所以我不会也不想退休。”
传统技艺最令人担忧的是无人接手,但莫玉英早已找好接班人,并不担心后继无人。“我妈妈从19岁就自己开店做裁缝,我答应过她会把我们的品牌做到100年。”她认为手艺必须要传承才能发扬光大,因而她秉持著母亲广教学生的精神,希望能将这门手艺给传出去。而她的小女儿如今在修读服装设计,相信未来就会回家接手。莫玉英笑说,虽然自家店里有很多妈妈带著孩子,孩子又带孩子来店里选购及定制衣服,但随著时代变迁,服装的设计也必须一并进步才行。因而女儿学成归来就会是Uji Fesyen走入另一个篇章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