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来西亚,提到华人穆斯林时,不少人或会联想到备受争议的郑全行,却没注意到净选盟前主席玛丽亚陈也是一位华人穆斯林。或许是因为玛丽亚陈很少披头巾,或许是因为她很少强调她是穆斯林。
大概十年前,我在书写有关华人穆斯林身份认同的论文时,曾尝试访问她,但她婉拒了。或许她是不想他人以族群和宗教身份来标签她。我尊重她的决定。我感谢她提醒我不应该凡事都以族群和宗教的眼光来切入了解。
前年,当玛丽亚陈在国安法下被扣留时,她曾向人权委员会要求一本可兰经和一些读物。她虽然没有高举捍卫伊斯兰的旗帜,然而她的信念和斗争正好体现了伊斯兰追求正义的价值。当然,如果一个人选择在公开场合表达他的族群或宗教认同也是无可厚非的,毕竟不是所有强调身份认同者都是排他的。
然而,跟过去几届大选,在野党联盟主打“非/跨族群”,“新政治”和“改革”议程,现在却更为注会否掀起“马来海啸”,看似复制结合“马来人议程”和“权利分享”的国阵模式,仿佛只有“国阵模式”可以打败“国阵模式”,让不少进步社运人士失望。
因此,玛丽亚陈打算以希望联盟旗独立候选人的身份参选是有正面意义。她的参选可以把“非/跨族群”改革议程重新成为来届大选的主轴之一,也不让前首相马哈迪和拥护马哈迪者主导希望联盟的论述。
当然,很多人会质疑社运运动会否因而失去独立性,被收编,被骑劫或甚至成为马哈迪的工具。不少人也举例过往华教和民运人士参政的经历和其局限来质疑玛丽亚陈能否在希盟旗帜下有效地推动改革议程。
或许,伊斯兰社会运动如何通过参与政党政治来扩张其势力和影响马哈迪执政时期的政策是一个可以参考的例子。不少人,无论是挺马或反马的,都过于高估马哈迪个人的影响力,不知马哈迪的决策也可能取决于他身边的人或当时的社会气氛。
八十年代国内外的伊斯兰运动风起云涌,马哈迪知道那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所以才收编了安华和其领导的伊斯兰青年运动,并落实他们部分的诉求。对当时的伊斯兰运动领袖来说,马哈迪是不是一个伊斯兰主义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愿意接纳他们的伊斯兰议程,我国八十年代以降的伊斯兰建制化就是这样展开的。
这些年来,不同的伊斯兰运动势力都尝试通过政治参与来间接或直接地实践他们的议程。很多伊斯兰青年运动(ABIM)领袖活跃于公正党,穆斯林友好协会(IKRAM)是诚信党成立的推手之一。著名穆斯林学者和评论人玛斯利日前加入土著团结党,或许是为了要“伊斯兰化”土著团结党(就像安华当年加入巫统,“伊斯兰化”巫统一样),提倡兼容伊斯兰议程。
当然,从伊斯兰化到民主化,到如何把两者磨合,安华这些年来的改变也跟国内外的社会趋势不无关系。在领导公正党时,他不得不聆听党内不同族群,宗教和意识心态的声音,这些不同的力量造就了今天的安华。
或许是这样吧,八十年代的安华象征了伊斯兰化运动,而马哈迪则实践了安华拥护者的部分伊斯兰议程。而现在的安华代表了烈火莫熄运动,如果马哈迪如愿再任首相,或许他会实践安华支持者提倡的部分改革议程。
无论伊斯兰运动或民主斗争的道路本来就是不完美的,过程中难免跌跌撞撞,有得有失,要如何在坚持原则和扩张影响力之间取得平衡更是不容易。
与其消极地投废票或不投票,不如积极地壮大希望联盟内外的进步力量,不让马哈迪势力做大,也不让比较保守的力量左右马哈迪的决定。
进步的社会力量有必要在内或在外,直接或间接地介入主流政治。有些时候,在外的批评比在内的建设来得容易,玛丽亚陈选择直接介入权力斗争游戏的道路固然难走,但也或许是目前最好的选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