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块色彩缤纷的娘惹糕点摆在盘上,让人看了垂涎欲滴,但这并非食物,而是带著清新香味的手工皂。专业手工皂导师柯惠芳从台湾嫁到马六甲,深受当地峇峇娘惹文化熏陶,设计出造型独特的手工皂,也写了本地第一本手工皂工具书《当手工皂遇上小娘惹》。
现年63岁的柯惠芳出生于台湾,1977年嫁来马来西亚,在这片土地生活已逾40年。离开台湾时她才芳龄19,没有去过很多景点,于是每年回家探望家人时,便会和他们到台湾各地旅行。2005年在内湾老街观光时,她初遇手工皂,尔后产生了兴趣。
然而手工皂当年并未在马来西亚盛行,柯惠芳仅能在台湾拜师学艺,再将这门技术带返马。她说:“16年前,网络社交媒体不那么普遍,手工皂书籍大多也是外国出版的,马来西亚没有太多关于手工皂的资料。因此每次从台湾回来,我需要扛著大小包的手工皂材料和工具,但我却乐此不彼。”
“做手工皂需要耐性和经验累积。在制作过程中要时刻观察皂液的浓稠度,调色、倒入模具,到脱摸切皂,每个步骤都很疗愈,我从中获得很大的满足感。”有了4年的打皂经验,柯惠芳辞去了保险业工作,于2009年成立了自创品牌“Sweet Summer Cottage Handmade Soap”,在古城马六甲鸡场街开了门市。
她坦言:“当年本地人不怎么认识手工皂,我担心没有市场,一开始无意经营门市。一块手工皂需要采用天然无害的材料,并且得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完成,成本比市面上工厂制作的肥皂高很多,我在想谁会愿意花几十令吉买一片手工皂?这门生意可行吗?”
柯惠芳透露,自己为了生活奔波忙碌,从不敢抱有梦想。孩子见她对手工皂极有热忱,便鼓励她将爱好当事业经营,推广手工皂。3个孩子积极帮柯惠芳出谋划策,为手工皂拍摄产品照、处理账目琐事,为她筑梦。
有了手工皂店,柯惠芳随后也开始教授手工皂专业课程,2015年获台湾“香草手工皂艺术发展协会”所颁发的手工皂师资合格证书。她指:“一个人制作和售卖,推广手工皂的能力是有限的。透过授课才能让更多人深入了解手工皂的好处,一同分享它的功效。从一个人躲在小房间里打皂,到慢慢有了学生和喜欢手工皂的顾客,这条路有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走,不会感到寂寞。”
结束门市 改以线上销售及分享
孩子是推动柯惠芳经营门市的第一波助力,而顾客的回馈是支持她更用心研发和设计手工皂的动力。她分享一位顾客的故事:“曾有个小女生来到我的店里,告诉我她手脚皮肤粗糙,即便在马来西亚这种大热天,她都不敢穿露出手脚的衣服,她问我手工皂是否能帮助她改善问题。”
“我不敢100%保证能解决皮肤问题,但我想这些手工皂都是天然材料制成的,只要不接触化学物质,那便能舒缓皮肤,不造成负担。我给她推荐的一款手工皂,用后果然改善了她的皮肤问题,她很开心,我也感到满足。”柯惠芳说,使用手工皂多年的常客甚至希望她不要退休,这样他们才能继续使用她制作的天然手工皂。
这些年来柯惠芳全身心投入手工皂事业,除了打皂,还得顾店和授课,工作应接不暇。前些年身体抱恙,加上孩子们都在其他州属工作,柯惠芳去年1月便正式结束营业,搬到吉隆坡和孩子同住。“我在马六甲请不到助手,一个人兼顾不了网页和店面,感觉力不从心。连休假期孩子回家,却是我店里最忙的时候,连吃饭的时间都很紧迫,身体也很疲劳,所以我想是时候好好休息了。”
从19岁就只身来到马来西亚,柯惠芳在毫无资源和亲友的陌生环境下扎根,手工皂是她和孩子共同创造的心血,结业对她而言是极其不舍。为了不辜负忠实顾客对手工皂的喜爱,目前她“退而不休”,在线上售卖手工皂,并且分享制作手工皂的乐趣和故事。
“我真的很爱制作手工皂,每次全神贯注地去打皂,看著不同浓稠度的皂液相互渲染,有些线条分明,有些颜色渐层,就会觉得很疗愈。在等待皂化和切皂的时候,也会让人很期待。同一块手工皂,一样的配方,但每一次制作都会有惊喜,这就是它吸引我的特别之处。”她表示,只要自己还有能力,会继续制作及推广手工皂。
授课著书 推广手工皂天然效益
当一个好的皂师,是需要经验累积的;而柯惠芳不仅仅是皂师,也是台湾手工皂协会认证的讲师。她透露,皂师需要拥有至少36小时的上课时数,并且在一名讲师的推荐下通过理论、实践和演讲报告等考试,才能获颁皂师证书。这些皂师可以开一些家庭式的工作坊授课。有了3年打皂及授课经验后,由讲师推荐才能成为受证的手工皂讲师。柯惠芳表示:“师者传道解惑,帮学生解答在打皂时遇到的问题是讲师的责任,而皂师也有义务教育消费者,让更多人了解手工皂的好处,找到适合自己的产品。”
市面上的选择琳琅满目,有些油性肤质的人适合清爽型手工皂;年纪较大的女性适用滋润型的产品。柯惠芳指:“马来西亚四季如夏,手工皂的配方要符合气候,既保湿、滋润,但又要清爽不粘腻;选皂时也要考量用皂者的肤质。很多工具书都是国外引进的,配方上大多都是针对有四季国家的人使用。如果皂师是根据国外的配方制作,那就不太适合本地人使用。”
另外,柯惠芳在授课初期也面对许多问题。“我在台湾学习的时候是用中文的专业名词,而在马来西亚就要用本地人听得懂的语言教课,有时候要翻译成英文或马来文。国外的工具书上除了有语言和简体繁体的差别,测量单位也不同,比方说国外用盎司,而我们比较习惯用克或毫升。”
在两名学生婉梨及翠香的协助下,柯惠芳完成了一本手工皂工具书《当手工皂遇上小娘惹》。有别于一般手工皂淡雅简单的造型,柯惠芳受到了马六甲峇峇娘惹文化的影响,采用本地食材,如:椰糖、斑斓叶、咖喱粉制作出娘惹糕造型的手工皂,颜色更为鲜艳亮丽。工具书采用中英双语,测量单位是本地人熟悉的;几经改良,也找到了最适合本地人使用的配方。柯惠芳说:“手工皂并非功效越多越好,而是成分的天然和纯粹。减少接触化学物质,无论是对皮肤或环境都是好的。我希望透过这本书,可以让对手工皂有兴趣的人有更深一步的了解,做出自身适用的手工皂。”
《当手工皂遇上小娘惹》在大众书局均有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