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泰熙引述教育家的话:思想指挥行动,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性,品性决定命运。如果每个人每天将每件小事做的深入透彻,那将成就大事。

说起华教人士,除了林连玉、沈慕羽、林晃昇等人,许多学生熟知的,还有走入校园述说华教故事的莫泰熙老师。自2000年起,莫泰熙走访各校巡回演讲,平均每年展开逾百场的华教故事课。去年迈入巡讲第20年,却因为疫情而不得不中断。年过古稀的他在旁人的鼓励下,转型开网课,继续传播华教精神。

莫泰熙生于动荡的年代,1942年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祖父带著全家从马六甲到印尼棉兰避难,1944年他便于当地出生。隔年,祖父将他带回海南岛,直到1952年他才回到了马六甲。

中学时期,他十分崇拜致力推动华文母语教学的“华教族魂”林连玉。“作为华人,我们要为华教抗争;以合理的要求、合法的步骤和坚决的态度,传承华教。”林连玉的一番话,在他的心中扎根,也开启了他传承华教的使命。

莫泰熙毕业于南洋大学化学系,1968年在芙蓉中华中学校长的邀约下,回母校执教。他透露,毕业于民办大学的学生都有很大的理想抱负,希望能继续进修硕士及博士学位,他也不例外。“当年,我获得了纽西兰大学的奖学金及入学资格,但我最终放弃了。因为我发现自己热爱教育,所以选择留下。”

然而,莫泰熙的教学生涯仅维持了8年。“我不是辞职,也并非被裁退。1975年我在内安法令下被扣留60天,只因我是推动华教的一员,被视为‘危险人物’。”后来,他被限制拘留于波德申,他带著妻儿在此生活了4年,期间必须做油条生意来养家糊口。

在这克难的时期,莫泰熙不忘林连玉老师的教诲。1981年结束了在波德申的拘留后,他来到了吉隆坡,担任马来西亚华教董事会联合会“董总”首席行政主任,同时担任东南亚华文教学研讨会秘书处秘书长,默默为推动华教献力。

教育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如果将华校比喻为一片园地,那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的都是园丁。莫泰熙这些年来走入校园,跟下一代述说著华教的故事;他在孩子们心中埋下华教精神的一颗种子,成了令人钦佩的“华教园丁”。

行管期间,莫泰熙在线上与中学生分享华教故事。
行管期间,莫泰熙在线上与中学生分享华教故事。

每周5天 线上华教故事

多年前,一名华校生向莫泰熙透露自己从未听过华教故事,希望他可以走进校园演讲,好让中学生更早地了解华教的历史及意义。2000年开始,他便展开了华教播种行动,到全国各个学校进行巡回演讲。

去年,巡讲迈入第20个年头年,莫泰熙原本计划了逾百场的讲座,但因新冠疫情肆虐而被迫暂停。期间,他善用时间阅读,并且进行“断舍离”,将好书捐赠予前些日子遭受祝融之灾的林明民众图书馆。他说:“阅读是很好的,可以享受古今中外之人智慧的结晶。虽然那阶段无法出门,但我把握时间,充实地过好每一天。”

“安静”了2个月,旁人建议莫泰熙在线上继续分享华教的故事;初时,他是拒绝的。“说故事是需要投入激情的,现场交流和掌声会让我感到激动和感动,让我能描述得更生动。网课少了和学生的互动,要对著空气自言自语,又要像表演一样有趣,对我来说很有挑战。”但在旁人的鼓励下,去年5月时他请儿子协助操作电脑,在线上第一次和老友交流和分享华教的故事。后来随著邀约及支持越来越多,他决定应邀开网课,每星期5天,每次2小时在线上与中学生分享,这网课为期6星期,长达60小时。

对莫泰熙来说,网课只是教学辅助工具,他希望疫情好转后可以重返校园开讲。
对莫泰熙来说,网课只是教学辅助工具,他希望疫情好转后可以重返校园开讲。

网课为辅助工具 取代不了身教与言教

莫泰熙以身示范“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两鬓斑白的他坐在电脑前,绘声绘影地说著华教故事,这亦是他前所未有的体验。过往他必须驱车到各州校园分享,舟车劳顿;如今按下一键,就能和全国或世界各地的人分享华教故事。

问及在疫情后是否继续用网课的方式传承华教故事,他感慨表示:“线上分享是很方便,讲故事也很快乐,但我不知道在荧幕另一端的同学们接收了多少。以往在校园分享,若有同学打瞌睡或聊天,我可以当场纠正和教育。现在孩子们甚至没有打开镜头,他们在想什么、有什么疑问,我一概不知。”他强调,网课只能是教育的辅助工具,科技永远无法取代老师的工作。“我认为教书就是育人,老师除了传授知识及解惑,更重要的是言教和身教;面对面教学都不容易了,更何况是隔著屏幕。”他期待疫情好转后,可以重返校园,与下一代相会交流,让华教精神更根深蒂固地传承下去。

保持正向心态,与癌细胞共存

现年77岁的莫泰熙身体硬朗,分享起自己的往事,他眼睛里透著热忱、热血和热爱华教的光。若不提及,很少人会知道他2011年曾患上前列腺癌。那一年,他进行例行身体检查后发现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水平(PSA)高于正常水平,抽样化验后确诊为前列腺癌初期。

医生的治疗建议是切除前列腺,但后遗症或会引起尿失禁。想到这个后遗症将会造成他在日常和巡讲时的诸多不便,他便问医生,若不进行手术寿命将剩馀多少年。“医生告诉我不治疗的话,我还可以活12年。我看了很多书找资料,考虑了很久,最终决定不做手术。”

当然,患癌还是会有恐惧的,他当下就交代了后事。“人总要死,少了一个莫泰熙,地球还是照转。当时亲友知道我患癌,比我更难过,但我只知道:不怕死就得活得正面!”后来偶然在书中得知自然疗法,他改善饮食及作息,每天在公园进行“郭林气功慢步行功”,调整自己的思维及心理状态。他更远赴太平见一位成功抗癌的癌友,以草药调理。

癌症病患必须定期进行一次切片检查,莫泰熙每隔两年都会定时回诊,神奇的是,每次的检查报告虽然PSA指数稍高,但都找不到癌细胞。他分享:“我每天都会和我的癌细胞对话,一睁眼就感谢癌细胞让我依然活著。我告诉它:我们要好好共存。”无论在推动华教运动或是抗癌,莫泰熙秉持著同样的信念:“思想指挥行动,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性,品性决定命运。”

“总的来说:思想决定命运。世界是由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组成,而精神来自思想,思想则取决于价值观、生命观和世界观。就我抗癌的例子来说,我相信草药对身体有益,但我更相信是自己的意念战胜癌细胞。至于推动华教,‘传承’就是支持我至今日的精神及信念。”

每次在校园分享,看著孩子们听故事的反应、听他们给予的掌声,成了莫泰熙传承华教的一大动力。
每次在校园分享,看著孩子们听故事的反应、听他们给予的掌声,成了莫泰熙传承华教的一大动力。

莫泰熙这些年来走入校园述说华教故事,在孩子们心中埋下华教精神的一颗种子,“华教园丁”当之无愧。
莫泰熙这些年来走入校园述说华教故事,在孩子们心中埋下华教精神的一颗种子,“华教园丁”当之无愧。

立大志,做小事

人生中经历了拘留、癌症、疫情等低潮期,但莫泰熙坦言这些经历没有影响他的步调。“人很渺小,有个教育家说过:‘立大志,做小事’。如果每个人每天将每件小事做得深入透彻,那将成就大事。我就照著自己的步调,好好地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就好。”

莫泰熙支持环保运动,他举例:“我不能要求其他人也爱地球,所以由自己做起。我用手帕、捡垃圾,这些小小的举动看似无用,却是我能力所及的。在校园巡讲,我当著孩子的面把垃圾捡起来,那他们也会意识到不该乱丢垃圾。就好比我和中学生分享华教故事,哪怕他只听进只言片语,我也是在为传承华教尽一份力。”这些年来投身教育工作,他谓有苦有乐。每次看著年轻人愿意听他说华教故事,他便看到新希望。

教师是灵魂工程师,莫泰熙愿化作蜡烛,以生命影响生命。“若将华校比喻为一副教书育人的机器,那让它持续转动操作的人就是‘螺丝钉’。”他透露,这些年来他并非一人为华教付出,背后有一群“螺丝钉”支援著他。这群年轻人正准备收录他20年和大众分享的华教精神,集结成《小树成林》及有声书;另外也以访谈及影片方式,记录莫老师所说的故事,希望将来能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他很感恩这班“螺丝钉”为华教的付出,他将华教斗士的故事说给年轻人听,而他们把莫老师所说的教诲传承于下一代。有人愿意为华教故事接轨及传承,他的心里充满了感触。

面子书:莫泰熙 Bock Tai Hee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图取自Cherly Kam面子书

孩子穿错校服被鞭得红肿瘀青 母亲心痛报警

阅读全文

【拿汀斯里被掳案】隆警长证实林芫丈夫被捕

阅读全文
警员在案发现场进行搜证工作。(阳光日报)

凌晨枪击案 一嫌犯遭警方当场击毙

阅读全文

为提款治病亲往银行 老妇倒在门口逝世

阅读全文

甩发舞 迎接特朗普

阅读全文

隆市甘榜峇鲁店屋失火

阅读全文

唐氏儿经营网店、开直播 梁惟恩学自立

人物访

想到唐宝宝,很多人都会认为由于染色体异常,他们的身心智受到了影响,没有自理及自立的能力。但在爱的环境下成长,患有唐氏综合...

阅读全文

用会计专业打击罪案

人物访

谈起鉴证稽查,脑海浮现的是电视剧里命案现场,收集证据、验尸、找凶手的画面;或是潜入公司内部搜查某高层贪污舞弊的证据。姚彦...

阅读全文

特技演员李文俊 浪子回头获新生

人物访

初见李文俊(Isaac),感觉到很大的反差。采访约在了武馆,由他开门迎接。身材壮硕的李文俊一脸严肃,极具威严;待聊天稍微...

阅读全文

美是表达个体特质 美术设计俞云冰

人物访

在剧组,美术设计俞云冰须根据剧本情节,画出场景和道具的设计图。回归生活时,她运用自己的绘画专长,绘出自己的内心世界。在她...

阅读全文

虚构场景 实体呈现——美术指导傅文辉

人物访

剧本是文字,在导演将故事变成生动的画面以前,剧组还需要个哆啦A梦——美术及道具组。从无到有,他们把剧本里的文字剧情实体化...

阅读全文

美姐掌厨 乐在其中

人物访

选美小姐在舞台上走台步,一颦一笑十分优雅;卸下礼服、抹去浓妆后,她化身厨娘,在闷热的厨房待上一天,耐心地熬煮汤头和制作小...

阅读全文

“临时演员也是演员” 文竞杰珍惜每一次演出

人物访

律师在很多人眼里是一份很“高级”的职业,而“茄哩啡”(粤语:kelefe/临演)在演员群中则是地位最低的。这两种看似平行...

阅读全文

从企业创办人到城市农夫 黄暐哲绝境重生

人物访

Vita Farm创办人黄暐哲年轻时创业濒临破产,差点就结束生命。走到了人生谷底,因贵人相助而重新展开生活。过往他曾是喜...

阅读全文

HKL儿童安宁疗护科 支援病童及家属

人物访

面对生老病死的生命定律,大家都显得苍白无力,只能抱著乐观的态度让自己好过一些。因此有些人总说,要活在当下,及时行乐。不过...

阅读全文
为了让孩子在幸福快乐的氛围中长大, 陈书桦勇敢接受生病的事实, 抹去了脸上的哀愁。她希望孩子能快乐地成长, 未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用尽力气活下去 渐冻人陈书桦拒绝消极等死

人物访

每个人的生命都在倒数,只是我们都不知晓自己的期限,而陈书桦却在2014年被医生宣告只剩下5年的生命。罹患渐冻症第6年,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