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国强(Foo Kok Keong)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中期是响当当的名字,一如现时我们熟知的拿督李宗伟。有“拼命三郎”之称的他是1992年马来西亚夺得汤姆斯杯的功臣之一,关于过去的辉煌,他很少挂在嘴边,但“拼命”这回事已刻在骨子里。他是典型的运动员,生命里绝大部分时候,不问所以,只管尽全力。
汤姆斯杯(Thomas Cup)是世界上最高水平的男子羽毛球团体锦标赛,每两年一次的5月份,球迷们会守在电视机前,随著运动明星的一举一动心跳加速。因不是个人赛事,球员背负压力、严阵以待,国民也将它视作“国家大事”。截至目前为止,1992年是大马最后一次夺得汤杯,而男单好手傅国强是那年赛事的其中一名夺冠英雄,对打印尼选手魏仁芳(Alan Budikusuma)时坚持到底的拼劲,多年来一直为球迷所津津乐道。
作为羽坛一代传奇,傅国强不讳言运动圈很现实,看重比赛成绩,“这是很自然的事,像我们这种从零开始的运动员,就只能拼,因为必须赢。”他接著说:“没什么特别理由,纯粹因为那是我的饭碗,我把它看作事业在经营,一个人若没有背景,就得尽全力。我确定要走打球这条路时,就告诉自己:你必须去到最尽、做到最好,不然你出来能做什么?你没有回头路。”
和那个年代大多数的家长一样,从事钢铁生意的父亲不喜欢他打球,而他的学业成绩也不好,于是他竭尽全力打进国家队,如此一来,便能获得支持和赞助。然而,这条路并不容易,他曾一度被踢出国家队,“因为表现不好,一直输,预赛就止步。那时候我已经27岁,在球队里年龄算大,而且当时赞助少、资源有限,他们当然选择派年轻的,有胜算的上场。”
说起那段往事,傅国强频频说“不容易”,但一如他2016年出版的自传《Never,Ever Give Up》最终选择的标题“永不放弃”,即便被放逐,他也从未想过放弃。“我还是很勤力,打国内的比赛像是大马全国羽毛球大奖赛,也还是胜,后来更在家人、朋友的支持和赞助下,以个人的身份出国参加国际公开赛,重新把分数累积起来。”俗话说“没伞的孩子只能努力跑”,傅国强一直很明白这个道理,“我逼已算是‘大龄’的自己重回州赛,争得许多奖,并在各个国际公开赛努力冲分数排名,最终顺利回到国家队。”
1992年汤杯夺冠时,傅国强29岁。经历被逐出国家队再力争归队,短短几年间,他已回到巅峰状态。奈何,运动员的生涯很短暂,他在两年后挂拍退役,最后一场比赛是拿下男单冠军的亚洲羽毛球锦标赛(Badminton Asia Championships,前称ABC)。“人们开始议论我实在‘太老’了,事实上我的发挥也确实开始受限。我必须接受现实。”
坦然面对人生起伏
站上顶峰,受万人瞩目的时光总是很短,走下高台后如何应付生活、面对失落是运动员人生中的一项重要课题。傅国强坦言,自己想做生意,退役后也成了车商,“很多人问我为何不当教练,事实是我退役时和羽总发生了冲突,几乎没想过要待下去,既然拿到第二国产车(Perodua)的经销权,就著手办车行。”
他直言,当车商就是做销售,不得不冲业绩,“打球的人出来卖东西其实不容易,但我也不觉得委屈,反正就是一门生意。不过,卖车和其他零售领域不同,不是说这个产品好卖,那个不好卖,两者间可拉长补短,销售不足的结果就是亏本。”经营11年后,傅国强决定卸下车商身份,他说:“过去有段时期为紫盟羽联(Purple League)当过教练,也有在努沙玛苏丽俱乐部(Nusa Mahsuri Badminton Club)当陪练,以自由身的方式从事教练、顾问等工作。”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傅国强杯”设立,开放让退役老将参与,以业馀兴趣的成分居多,也透过这个以他为名的赛事延续拚搏精神。
不说运动员退役得早,56岁其实也已到了一般人退休的年纪,久未在媒体荧光幕前露面,傅国强日前出席了饮食连锁店致敬传奇运动员的一项餐点推介仪式。“我享受现在的生活,偶尔充当商场上的中间人,有机会就担任俱乐部的顾问或代言人。”生活中纵然有不尽人意的时候,被人叫拼命三郎叫了半辈子的傅国强面对高低起伏,心里很是坦然,“事情都尽全力去做了,就没什么好悔恨。”
无捷径,一切从零开始
关于过往的辉煌,傅国强不流露眷恋,也不会捉住机会就滔滔不绝,反而主动提到:“以前我们打耐力战,打来打去都是0比0,打很久。1988年在日本打汤杯,我碰上印尼选手,打了整整2小时,打到全身抽筋。后来时代的脚步变快,打球也随著变快,打得快,精力很快就用完。”但他不忘补充:“现时打法似乎又回归到‘慢’了”。而这从慢到快,再从快到慢的历程和他的运动员生涯有一定的共通性。
“我很喜欢运动,小时候任何运动都参与,还试过1天参加羽毛球、篮球和足球3个比赛。但小学时最在行的不是羽球,而是篮球,是雪兰莪州州手。那时我们的州队很强,可说是全马之冠。”升上中三后,偶然得到羽球校队队长及教练的赏识,获邀加入校队,“可以说是15岁才开始认真地打,之前都是打著玩罢了。不过也因为喜欢和确实在行,开始考虑将来或许能以运动员为职业。”
他说:“篮球和足球,我都受限于身高,所以选了羽毛球。考完SRP(当时的大马初级文凭考试)后,我转到毗邻国家体育馆的维多利亚书院(Victoria Institution)并成了寄宿生,西迪五兄弟(Sidek Brothers)也在那里。”这一次转学对傅国强而言是一次重大的人生转折,他几乎天天在学校礼堂或雪兰莪羽毛球协会(SBA)的礼堂和州手们一起练球,一直到中五毕业后,搬到蕉赖区,正式和羽总的吉隆坡球员一起训练。
场上无关幸运与否 认真锻炼才是要素
傅国强起步较晚,18岁才开始加入青年国家队,他说:“西迪兄弟15岁就接受正规训练,18岁夺得世界冠军。”他以自己的小儿子举例,“他现在6岁,从小开始打球,将来赢过年龄较大的人不是难事,这也是为什么你看场上很多小孩的表现比成人更为出色,因为他们起步早,具有一定的优势。”对他来说,年龄始终是致命伤,但不见得是不能逾越的鸿沟,无法随后追上,“所以那时的我比别人更加努力练习,想著要花最短的时间把自己装备好。”
从快速成长到坠入赢不了比赛的魔咒,傅国强曾被逐出国家队,却又华丽翻身,归队后连连报捷,过后更成为汤杯英雄。人生高低起伏,翻转再翻转。曾是一步一脚印的运动员,他至今仍然深信:“球场上没有所谓幸运或不走运这回事。赢就是赢,有成绩就是有成绩。”务实,或许是运动员生涯留给他最好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