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的选区重划建议,手法粗糙,有缺专业,偏颇倾斜,动机明显。一旦国会通过,将硬生生“挤出”许多单一种族选区。若不及时纠正,种族两极化趋势将侵蚀大马引以为傲的多元色彩,破坏族群关系。
巫统的一党独大将被强化,苦了非巫裔的国阵成员党,难怪马华和民政党魁齐声反对,他们的路会越走越窄,处境也相当尴尬。
尽管选区划分维持原有222个国席,只增加13个沙巴的州议(没有华人议席)至73席。砂拉越已在2014年11月通过增加11州席(共82席)。惟,重划动作牵涉113选区,选民搬动工程,影响深远,冲击种族结构,不利国民团结,亦无法带来公平与公正的选举。
重划建议与2008年和2013年大选成绩息息相关。惟,选委会主席莫哈末哈欣驳斥,重划建议是为了满足特定单位利益的说法。
他以《联邦宪法》重申选委会的角色和职责;暂不回应各项指责,因该建议还需经过地方调查听证会,再交由下议院决定是否通过。
我们很容易陷入“合法”的迷思中,认为只要“合法”就能通行无阻;“合法”成了通关证。不过,“合法”的东西未必“合情”与“合理”,合乎情理之事往往无法用“法”来诠释和解决。
民主的社会里,“合法”事务应该建立在“合情理”基础上,“法”才能彰显公正、公平和公义的精神。
《联邦宪法》曾明文规定,各州最大和最小选区的选民人数差距不得超过15%。政府在1962年修宪,将15%差距扩大至50%。1973年再次修宪,废除差距限制,等于让选委会尽情发挥选区划分的想像力。
新的重划建议下,4个选民增减变化最大的国席都在民联执政的雪兰莪,即白沙罗(现为八打灵再也北区)增加76.2%和八打灵再也(现为八打灵再也南区)增加62.6%;减幅最大的是双溪毛糯(现为梳邦)少42.9%和乌鲁冷岳减34.9%。
选区重划后,混合区减少,华人选区的华裔选民人数膨胀,混合区因华裔选民被搬走和集中,变相增加马来选区,背后是巫裔支持巫统的思维。巫统未战先尝甜头,其他成员党则遭边缘化。
这种粗糙的族群隔离,为种族政治提供成长的土壤,政治人物更容易操弄种族宗教议题,换取选民支持,同时也撕裂族群关系。
如今选民不仅要重新熟悉改名后的新选区,区内的选民机构也出现变化,需重新认识以往的“安全区”和“危险区”。
两极化的发展趋势真的对巫统有利吗?6月的江沙和大港补选成绩显示,60%的30岁以下巫裔年轻选民投反对党。若1MDB课题继续发酵(包括美国司法部的行动)、经济表现欠佳、通胀和生活压力等负面因素作祟,巫统未必如愿以偿。
胜算大了,可能造成党内派系同室操戈,大家争做YB。同时,马哈迪和慕尤丁领导的土著团结党在特定区域的势力,能削弱巫统的胜望。
尽管如此,巫统依然在搬龙门的加持下,占尽先机。面对倾斜的游戏规则,选民看在眼里,内心明了发生什么事,也知道大选时该如何抉择。
希联和公民社会组织,以及不满重划的国阵成员党须站稳立场,以激烈方式反对,让选委会和当局清楚收到民意。就算最后通过,也问心无愧,做好另辟战场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