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本书,作者是泰戈尔。
他说:“旅客要在每个陌生人门口敲叩,才能敲到自己的家门;人要在外面四处飘流,才能走到最深的内陆港。”
泰戈尔旅行的时间很长,路途也很长。他穿过了一座又一座的城市,走过一条又一一条的路,却总是在月亮飘在黑暗中的时候想起家人。
我想起了远在他乡求学的小表妹,小小年纪的她,为了接受更好的教育,被迫离乡背井,与家人分隔两地。
刚开始时,她非常不习惯,几乎每晚都哭著打电话回家,几乎每晚都躲在棉被里哭泣…
或许,人开始变得成熟时,是在最痛苦的时候才换到的。后来,小表妹渐渐适应了新生活,她不再哭不再闹了,还给家里写了一封家书,内容大概是这样的: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总是按捺不住思念亲人的情怀,一种酸溜溜的感觉常常不自觉地侵袭著我。离开家以后,一步一步向前走,越走越远,心却不曾离开家。在我的心房也锁著亲人的容颜,不敢相忘。若要我忘了,是永远做不到的事。我可以不在乎身边变化的人与事,却不能抛弃亲人这个包袱。我知道不是只有我心甘情愿受家的束缚,也不是只有我在思念亲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那么深深地爱著自己的家与亲人。”
这一段话,我看了心里满是激动,除了为小表妹的成长喝彩,也让我对“家”赋予了一个新的定义。
每逢佳节,都门必定掀起一股回乡潮,而作为一个游子,早已习惯了客在异乡的日子。家,对我来说,虽然有一定的距离,但感觉一直很亲近。也好是因为知道家中有父母在等待归家的孩子,我心中方有一个时钟,到了某一个时候就会响,提醒著我:该回家了,回去看看你的父母,也让他们看看你吧。
但其实,有时候我并不是那么想回家,因为每次回去了,然后要离家时,又会不怎么想回来吉隆坡了。曾经在吉隆坡工作有过这么一段日子,每天走一样的路、做一样的事情、吃一样的早午晚餐,日复一日,麻木的同时,也不禁问自己:“为何要过这样的日子?为何非要在吉隆坡生活?为何人长大了就一定要离乡背井?”
对啊!为什么一毕业了,大家总是一窝蜂地涌入吉隆坡工作呢?呵,不要问我,我也不知道,因为我也是随波逐流的其中一个——游子。
“家”的意义是什么?有人说,家是避风的港湾、是温馨的居所、是漂泊在异乡浪子的收容地、是情亲交融的灵魂之源;也有人说,生于世间,难免感慨人间冷暖,但不管际遇如何,家在一个人的心里,永远是温情敦厚的所在。当然,我实在不敢断言每个家都如此幸福,有人有家归不得,有人有家等于没有家,也有一些人根本就没有家。
也许,人之所以响往有个家,大概就是希望每天放工后回到家,可以看到温暖的笑脸,还可以和家人亲切地说声:“我回来了!”这样的家,应该没有人会不喜欢吧!理由很简单,一个房子里有再多的人,但没温暖,那房子永远都只能是房子;一个房子里有温暖,哪怕只有两个人,那所房子就不再是普通的房子,那是一个温暖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