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上周五获悉8州华堂发表“追求绿色民主”联署文告,号召群众428聚集吉隆坡城中城公园集会的动作后,雀跃和惊喜感油然而生。
惊的是,这群华堂连成一线,在环保和民主课题上,采取与当权者对抗的立场;喜则是,华堂们呼吁全国民众身体力行为下一代著想,不当镇“环境难民”,为世代正义共同努力。
我在想,这是个好题材,肯定成为未来数天的新闻材料,舆论应朝正面发展。岂知,两天后,竟然变成“小华总”的争议。
焦点顿时被模糊。此刻的大是大非的“绿色民主”,沦为衬托的绿叶,大煞风景,情何以堪!难道齐心抗公害,打造永续乐土比华总的发言权/代表性更重要?
华总对此很不以为然,认为8华堂模糊华社视听,况且华总也同样持反对莱纳斯稀土厂立场,并以内部呛声,直接向有关单位传达意见。
“小华总”风波背后也牵引出“大”VS“小”,“全国”VS“各州”思维,以及发言权和代表权的意义。“小华总”被批为擅自发言,惹来“大华总”不满。
换个简单角度思考,有人想当老大,统一发号,努力营造和谐的美好感觉。种种迹象看出,这套运作模式在目前人人有发言权和被聆听权的时代,显得有些恐龙。
华团之间不时闹出“老大争议”。其中2009年中华总商会8月全面退出华总引起华社关注,泛起阵阵涟漪。
中华总商会认为,华团组织结构合理化,让各主要华团平行运作,彼此间密切合作,以确保各司其职,共谋华社权益。
商会不认同华总是华社的老大,从历史角度看,商会催生多州华堂,但商会也不自称是华社老大。反倒是一些华基政党频频争著代表华社,成为华社老大(这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内)。
很多时候,各种场合的大小位置,出场的先后秩序都彰显当事人的身份。不是你的舞台,就不要表演。不是你的场合,就安分守己,少讲为妙。
不过,我们认真思考,多元的社会,每个团体强调独立性,一言堂不是进步的象征。
若有大小和先后之分,大家的身份地位就有别,他比你重要,我就比他更重要。这种谁比谁重要的游戏,似乎正上演。
宏观课题上,大家立场一致,却冒出大小之分,让人摸不著头脑。既然大家都有发言权,表达各自的观点和行动意愿,没必要成为争议点。
社会不应该以“统一”伤害选择,以“团结”伤害创意,以“模糊焦点”伤害独立个性。
在“大小位置”和“先后秩序”之外,还有更重要的选择、创意和独立个性。倘若大家哼著同样的旋律、吃著相同食物、穿著一样服装,这是一个没有色彩,单调且苦闷的社会。
在这议题上,没大没小,没有秩序之分,不是一件坏事,听话很可能是社会向前推进的障碍。不团结也能发挥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