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心胆俱裂的故事,往往发生在‘平凡的一瞬间’,故事发生的前后或当下,世间一切照常。”
美国著名作者琼·蒂蒂安在她纪念自己失去至亲之痛的名著《奇想之年》中如是写道。
周三下午我深深感受到这个句子的真实力量。休假的我一如往常的在家里上网,浏览讯息和同行朋友哈拉打屁,然后忽如其来的一阵摇晃。
家住21楼的我,在对话匣里跟友人留下一句话:“地震!!”后开始运转脑袋思考是否应该逃生、如何逃生。
在感知到灾难发生的当下,在没有任何心理建设的情况中,选择,往往是最为关键也最难做的决定——在最短的时间内,如何做出最正确的选择?在危机面前,再小的选择都和生命的存亡息息相关。
周三事发后的当下,槟城各大商场的管理层选择第一时间疏散人群,情愿损失公假人潮带来的营业额,关闭商场。
槟州政府、警察和各拯救单位选择第一时间颁布海啸警报,采取各种防范措施,包括封路、通过各种媒体管道发布一手消息、疏散可能遭影响地区的居民……
大部分的槟城人,选择了有序的跟随安排疏散逃生、严阵以待。然而防患于未然的选择,却在隔天浮现出反面效果——开始有小部分群体抨击当局大惊小怪,有制造恐慌之嫌。
或许在不曾经历过任何天灾的国家,灾难管理上的拿捏和把握对大家来说都无比陌生,但在人们强烈感受到震感和陷入恐慌,并开始出现各种谣言的情况之下,官方采取必要的防灾措施,防患于未然,其实也没什么好挑剔的,那些抨击看起来苍白无力,更像是鸡蛋里挑骨头。
然而真正的挑战并非只有防灾和灾后措施,即使是在人民危机意识已经普遍爬升的当下,官方和民间实际上都需开始思考一个更为深层的问题:我们所接受的教育、拥有的知识,现有的软体和硬体配备,都足以面对和承受毁灭性的灾难所带来的一切吗?
在高楼林立的槟城,建筑结构会否因为频密地震的影响而出现问题?高楼居民在面对如此事故时如何逃生、如何自保?我们是否拥有充足的疏散地容纳疏散的人群?
地震已经摇晃到我们的家门前,我们不能够再以大马能够躲过各种大型天灾而沾沾自喜——2004年南亚海啸的教训,历历在目,时间已过去7年多,我们又进步了多少?
生命的无常并不是儿戏,若不做好准备,一个闪神,下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很可能就是炼狱。
文:李嘉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