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在网上看过一幅恶搞台湾年轻人世界观的漫画版世界地图,非洲的部分只标注了一个说明:“妈妈说饭没吃完会被送到这里。”
各位先别笑,请先问问自己,对非洲这片大地的认识,真的有比台湾的年轻人的认知更好吗?还是跟他们没两样?
非洲,通过国际媒体的刻板化再现,呈现在世人眼中的是蛮荒、饥饿、内战……彷若一切人间惨事的代名词,然而,乌干达一名记者Andrew Mwenda就曾经在国际论坛上说:“媒体揭露出绝望、无助和黯无希望,这些都是关于非洲的事实,同时也不尽是事实,因为媒体没有提到绝望、内战、饥荒都不是唯一的事实,反而是最少数的事实。”
实际上,非洲有53个国家,而媒体的目光,往往只聚焦于发生内战的6个国家。现代世界看待非洲的态度既矛盾又复杂,这片据传是人类祖先孕育之地的大地,既被人们标签于蛮荒落后,但许多国家却对其丰沛的天然资源虎视眈眈。这片大地被过多的悲情色彩淹没,再精彩的生命形式,都被刻意放大的媒体镜头遮盖。
而非洲人,尤其是非洲黑种人,对你而言又代表什么?
对吉隆坡许多公寓住宅区的居民而言,他们可能甚至连尼日利亚在非洲哪里都搞不懂,但对于居住在该处的许多尼日利亚籍学生或其他群体,可能因为其中一小部分所引起的些许骚动,老早被他们和“滋事分子”画上等号。
以上周发生的尼日利亚籍男子涉嫌非礼而被志愿队暴打至死为例,对媒体而言,“外来者”和“深肤色”已经是两个最吸睛的元素,若再加上“桃色”“性骚扰”等元素,更是炒成一盘“好新闻”的必备材料,遇上事件即一触即发,以既定的方式处理,突出现象,忽略事件的深度和问题根结,然后进一步形成受众的刻板印象,造成恶性循环。
无论是个体或群体,喜怒哀乐和生命的有机成分皆被拉平,被粗暴的以“滋事分子”对待和标签,即便是失去生命,也因为拥有“罪名”,而变成微不足道,彷若践踏一只过街老鼠,而杀人凶手变得可以轻易原谅。
没有人会去申论对错是非,没有人会去讨论志愿巡逻队长久以来被蒙蔽的滥用私权问题,没有人会去深究究竟居住在此的尼日利亚群体身在异乡究竟感受到了什么,他们的生活习性、文化、权利是否获得尊重,而面对深深的成见和歧视时面对报章媒体将他们一整个群体写成“祸患”、“滋事分子”时,又如何自处。
我们以“黑色”,遮盖了别人发声的权利,遮盖了不公义,遮盖了解决事情的方案,蒙蔽了自己的眼睛。
文:李嘉雯